最新新闻: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咸宁市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2-05-23 13:00:43来源:网络整理

5月10日,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打造能源产业增长极。加快核电、抽水蓄能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

通山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两大新能源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中部清洁能源核心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年均发电量可增长10%左右。

光伏发电项目包括:华润赤壁孙耀350MW渔农太阳能混合发电示范项目、华润赤壁官塘500MW渔业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华润西安安亭泗桥200MW渔业及太阳能发电项目, 华润咸安襄阳湖镇2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华润嘉峪新街25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华润嘉峪贵州湾450MW渔农太阳能互补发电项目, 咸安官埠湖北华天阳大桥200MW农光互补发电 法农高区50MW农光互补发电 赤壁市车步镇茶园一期100MW茶光互补光伏项目 100MW茶光互补光伏项目在茶园镇,赤壁市车步镇(二期)、崇阳100MW光伏发电项目、智慧能源光伏电站项目、桐井崇阳县太阳能光伏项目、桐城分布式智慧能源光伏发电项目、桐城100MW光伏发电项目。统计显示,光伏项目规模已达2.6GW。

详情如下:

市经信局关于印发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县(市、区)科经局、咸宁高新区科经局、市有关部门:

《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执行。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 年 4 月 25 日

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咸宁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头五年”,也是谱写高新篇章的“关键五年”。咸宁市高质量发展。为率先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和转型升级示范区,增强产业配套动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总规模持续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两化融合工业化持续推进,为全市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一)发展状况。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927.7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92.8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41.11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09.8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35.71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68.2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5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3.38亿元,年均增长率2.0%;税收贡献持续增加,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18%2.72亿元,是“年末”的1.04倍“十二五”规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增加102,增长率11.46%。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7.3:48.6:34.1调整为14. 3:4<@ in 20201.2:44.5,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2020年非金属矿产品行业比上年下降11.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12.7%,纺织业下降23.1%,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业增长8.9%。全年增长较快的行业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医药制造、文教审美、体育休闲用品制造、化纤制造等传统行业,同比增长110.5%, 41.2%, 24.5%, 21.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多领域创新突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到273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7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2.94亿元,占GDP的12.。6.6%,比“十二五”末提高8.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1. 86亿元,比上年增加2.8%;每万人发明专利数1.86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15件。 2020年全年专利申请量为5162件,与“十二五”末的1756件相比,增长193.96%。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49项,2020年签订技术合同1147项,增长38.7%,技术合同成交额52.50亿元,增加 16.2% 。咸宁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咸宁市获批“中国科技创新”首批试点城市;智能机电产业入选国家创新产业集群试点,赤壁市入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盛兰冶金入围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之一,盈通通信在主板上市,实现本土企业“零”上市的突破。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拥有医院3家,赤壁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城市。

集聚效应逐渐凸显。 “十三五”期间,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重点,按照“培育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培育出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集聚强、效益好”的产业集群。咸宁机电产业集群、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咸宁现代林业产业集群、嘉峪县管业集群、赤壁市砖茶产业集群、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赤壁市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赤壁市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桐城县涂附磨具产业集群、桐城县电子信息基板产业集群、重阳县钒产业集群、铜山县石材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成长模式产业集群数量排名全省第一。

两化融合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新增“两化”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24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推进“企业云”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云化企业突破1000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5%,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和4G网络全覆盖。

信息化应用不断扩展。 “十三五”以来,全市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建设示范工程,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数字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成熟,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十三五”以来,咸宁市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存在不足和短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产业仍处于高位,新兴产业增速放缓。 ,缺乏新的增长点,缺乏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二是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存在不足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三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平衡;四是部分产品存在质量档次低、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五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受到较大影响,新增企业较少,不会对工业发展速度产生较大刺激。

(二)发展情况。

1。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正在重构。时代发展的主线。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全球产业分工和生产组织网络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地理和经济结构面临重构。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受到较大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长的风险加大。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迅速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已成为当今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在新冠疫情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危机深化的风险不仅将严重冲击全球生产供需格局,还将对我国国内产生螺旋式负反馈效应生产和进出口链。要求建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经济协调管理机制,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家庭环境。

“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升级版,改革进入显着阶段,对外开放进入显着阶段深化。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我国已进入深度工业化阶段,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工业化发展不平衡。 “两产融合”和“两化融合”水平不高,工业化深度不够。由浅层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转变,为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也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创造了机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以规模和速度为基础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质量和速度为基础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效率,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一方面,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壮大国内价值链,繁荣国内经济。另一方面,通过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创新和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积极做强做大全球价值链。

我国制造业为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信息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快质量转型,产业发展的效率和动力。咸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基建、数字经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咸宁市要抓住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和后工业时代消费结构迭代升级的契机阶段,紧紧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聚焦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事项、重大改革举措作出深入务实部署,积极求变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化危为机,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强劲动力咸宁制造业,提供制度保障优势。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