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结论”将“矛盾”留给公众?传媒应该避免为了科普而科普

时间:2022-08-28 19:33:31来源:化工仪器网

今天,聚焦化工小新为大家分享来自化工仪器网的《将“矛盾”留给公众?传媒应该避免为了科普而科普》。

科普,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传媒或者其他广而告之的方式,以浅显易懂的内容,将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公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对于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有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科普的过程也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像我们之前聊过的关于科普与伪科学谣言之间的“角逐”就是其中之一,但事实上,即便是真实可靠的科学知识、研究成果,如果不经思考盲目的进行普及,同样也会给公众带来不小的麻烦。

科普的目的是传播知识,因此科普的过程应该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并且具备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这种特征的直观表现便是受众能在科普的过程中了解到知识的同时,快速的抓取到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而如今许多媒体在科普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为了科普而科普。

事实上,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假设、考究过程、得出结论、推翻曾经错误的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往复的过程中,受到目的性或者时效性的影响,如果单看结果是可能存在矛盾的。而对于以公开科研成果为目的的刊物来说,这种矛盾不会影响研究的价值,甚至还可能成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奇迹。这是因为去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基本都是从业人员,他们有足够深厚的基础积累,也会从更加学术的角度,通过过程,去剖析这种结果上的矛盾是不是真的是可以用来比较的。

但是对于科普类信息来说,这就完全不同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有限,因此信息越复杂,判断的过程就越困难,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时候,越是权威的媒体,发布的科普内容,大众就越关注结论,并且愿意去相信结论。但事实上,这种“唯结论”的思想就会导致同样是权威媒体进行的两个科普,结论就完全不同。

以“晚饭”该不该吃为例。三餐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有大量的研究将其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而在过去的营养学科普中,曾经多次强调过,规律并且搭配合理的饮食,能够确保人体的能量循环,有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工作,对于人体的肠胃以及新陈代谢有益。因此大部分人也十分重视三餐的规律性,甚至会进一步地根据相关的营养学科普去调控适合自己的三餐时间。

但与此同时,又有不少的正规媒体提到过另一个科研结论——将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六点到下午三点之间有利于改善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利于代谢健康。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晚餐的时间一般设定在每天的十七时至二十时之间,因此单看结果似乎就成了不吃晚饭更利于代谢健康了。事实上媒体也是这么写标题的。而在文章的最后一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进食时间和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似乎就可以把责任甩开,只留下公众自己去思考健康的饮食该不该吃晚饭。

但事实上,如果对比两个结论不难看出,两者其实并不是站在一个角度考虑,而晚餐吃还是不是也确实与当事人的肠胃情况、身体素质、日常的作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能一概而过吗?答案是否定的。直白地说,事情背后所谓的结论,其实不是吃健康还是不吃健康,而是那些人该吃,那些人可以考虑不吃。为了流量将内容概括的“抓人眼球”,科普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科普而科普,把结果高度概括到出现了歧义,那么这种科普和伪科学似乎也没有区别了。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选择科普,媒体就应该从公众角度考虑,让消费者能够从信息中心得出准确的结论,而不是在几条科普中陷入纠结。

好了,关于“结论”将“矛盾”留给公众?传媒应该避免为了科普而科普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