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百年电力史「【魅力江苏】民国首都电厂:百年电力发展的印记」

时间:2022-12-27 11:59:1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百年电力史「【魅力江苏】民国首都电厂:百年电力发展的印记」,关于百年电力史「【魅力江苏】民国首都电厂:百年电力发展的印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高的塔吊、卸煤和取水码头、各类机器设备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这一切,缓缓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老故事……民国首都电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事业--金陵电灯官厂,距今已有105年。

从金陵电灯官厂到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再到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南京下关发电厂,再到扬子电气公司首都电厂,最后到如今的大唐南京发电厂,民国首都电厂的前世今生就是江苏百年电力发展的缩影。2018年1月,民国首都电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渡江第一船”从这里驶出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位于江苏南京老下关中山码头旁江边路1号,自2014年底对外开放以来,吸引着众多人游览参观。

1949年之前,电厂几经曲折,历经坎坷,有过“全国模范电厂”“首都的眼睛”等美誉,也有过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衰落时期,为解放南京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京电号”小火轮就出自该厂。70年过去,电厂的塔吊、输送机、栈桥尚留在原地,静对着江面。它们,见证了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1949年,中共地下组织与工人一起,在首都电厂展开护厂斗争,直至南京解放,下关发电所都没有停止发电。1949年初,下关发电所中共地下组织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吨位大、性能好的船只并且泊在沿江一带。这为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做好准备。

从电厂驶出的“京电号”,因运送解放军过江,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渡江第一船”。“京电号”1925年由上海沈宝记船厂制造,总吨位41.4吨,当时主要担负从浦口火车站往下关电厂运送煤炭的任务,是运煤的主力。下关电厂中共地下党有意以运煤为由拖留“京电号”在下关码头。而国民党政府早在当年3月就下达了封江令,对长江下关段两岸的船只进行破坏,4月中旬,国民党江防部更强令要求号轮进入惠民河。于是,电厂工人趁黑夜将发电用的煤倒入江中,以致电厂无煤可以发电,巧妙地拖留住“京电号”,直到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下令:“向全国进军!”我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天险。与南京隔江相望的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也接到上级命令:“立即渡江!”

那天,几名第三十五军侦察员乘着小木船来下关找船,与首都电厂工人接上头。首都电厂的钢制蒸汽船“京电号”,正停靠在下关码头。在6名电厂工人的驾驶下,“京电号”驶向北岸,承担起接运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在南京江面上,“京电号”连续奋战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4月25日,总前委首长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乘坐“京电号”小火轮过江。现在,“京电号”被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收藏。

感受原汁原味的工业风

红色的砖头、黄色的墙壁、黑色的瓦片……走近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的建筑楼,就能感觉到一种简洁却又不失高大上的印象。从入口进入,便可以看到左手边的一个巨大装置。从一旁的解说牌上得知,该装置叫做电子皮带秤,安装于20世纪90年代,是煤炭传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电子测重的方式得出传送煤炭的质量。一直往前走,便可来到一个流光溢彩的装置前,这个装置非常有趣,如坐自行车一般,伴随脚踏的转动,灯光和音乐便会启动,而灯光的模式和频闪亦将伴随脚踏变化。周边的市民平时都爱来这里“踩一会”,既可以发电,又可以健身。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曾是民国时期首都电厂的煤炭装卸、煤灰外运和取水专用码头,电厂搬迁后停用。码头边停靠的浦龙号趸船曾承载孙中山灵柩跨江上岸,赋予该码头浓厚的历史意义。而今,作为伸入到江水中的公园,这里不仅有“工业迷”喜爱的各类机械,也有惟妙惟肖的雕塑,这些雕塑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工人装货与卸货的情景。在江边,民国首都电厂当年的运煤码头、塔吊、传送带也都悉数保留,让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工业风。安置在江边的巨大卸船机也非常有气势,游客可以通过该机械了解到当年的卸货过程。

登上公园的大平台,即可远观江景,而平台上的皮带输煤机虽没有再运行,但似乎静静地在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如何通过输煤机运输煤炭,让人不禁遐想那个年代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段故事。顺着输煤机,来到室内的展览室,可看到3D复原的皮带输煤机当时的运作影像。

位于公园二楼的“百年光影”展览室中,陈列着过去电厂的工作日志,以及当时电厂厂长的简介,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电厂的兴衰历程。据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下关电厂焕发勃勃生机,一度成为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同时也是华东电网的主力骨干发电厂,承担了江苏省三分之一的发电任务。

如今,改造后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主要用于餐饮娱乐及工业遗存展示,两者相通并且相对保持独立,与中山码头一起重点突出南京老下关码头文化及工业技术交相辉映的历史脉络。(作者:嵇刊 图片:吴宇)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