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日本装甲车发展史「日本步兵战车」

时间:2023-02-13 19:57:1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日本装甲车发展史「日本步兵战车」,关于日本装甲车发展史「日本步兵战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九七式中战车、一式中战车、三式中战车、四式中战车、五式中战车

①、九七式中战车

昭和十一年,日军将开发新型坦克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在新式坦克的要求中,军方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包括更快的速度、倾斜装甲等,甚至还讨论了焊接车体的可行性。但考虑到当时的道路、桥梁等基建的状况,在防御性能和速度两者间必须做出选择。讨论的结果是决定制造两辆原型车进行比较,主炮并没有要求更多,计划中只希望继续搭载八九式中战车的九〇式五糎七戦車砲。

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即刻下达指标,侧重装甲的一号方案チハ预期重13.5吨,侧重机动的二号方案チニ预期重10吨。开发过程中,使用双人炮塔的一号方案受到了更多关注。昭和十二年6月,三菱重工完成了两辆チハ原型车,而陆军造兵厂大阪工厂则完成了一辆チニ原型车。チハ最终完成的总重达到了15吨,超重1.5吨;而チニ则达到了指标,总重9.8吨。

两款原型车都进行了测试,均表现良好。因为チハ的超重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而且当时中国事变爆发,日本陆军的预算相当充裕,造价更高的チハ就受到了青睐,在昭和十二年チハ便被命名为九七式中戦車。

九七式中战车

九七式中战车搭载一门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该炮是八九式中战车的九〇式坦克炮的后继型号,18.4倍径,发射九二式穿甲弹时炮弹初速349.3m/s,350米距离外穿深25.7mm。作为一款步兵伴随坦克的火炮,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的榴弹效果更受重视一些,其标准榴弹,九〇式榴弾的弹头内装有250克炸药。

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

九七式中战车采用表面渗碳的装甲板,炮塔前部、车体前部及侧部装甲厚度均为25mm,侧后及后部20mm。尽管如此,坦克仍会在300米距离上被中国军队装备的37mmPaK36反坦克炮击穿,在1000米距离上被苏军45mm1932年型反坦克炮击穿。

被乘员抛弃的九七式中战车


昭和十四年3月,日本战车开发委员会认为,“战车除了一门短管57mm火炮支援步兵以外,也需要另一种高初速的47mm速射火炮执行反坦克作战。”话中直指当时日本测试中的試製九七式四十七粍砲。这门炮从昭和十二年开始研发,本来是作为一门拖曳式反坦克炮进行的研发,但同时也受到了坦克开发部门的关注。部门内部有不同的声音,有些军官认为应该另开发一门长管57mm火炮给九七式中战车,而非选用降低反步兵能力专注反坦克能力的47mm火炮。据原乙未生回忆,当时的确制造过长管57mm火炮并进行了测试,火炮49倍径,炮口初速830m/s,但最终还是采用了与步兵部队共用炮弹的47mm火炮。诺门罕事变中,苏联的快速坦克给了日本陆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开发新火炮的步伐瞬间加速。昭和十五年9月,47mm火炮就装上了九七中战的底盘进行测试;昭和十七年4月,47mm火炮正式定型为一式四十七粍戦車砲。进过评估后,日本陆军发现,虽然九七中战的底盘可以承载这门新炮,但需要换装更大的炮塔。

九七式中战车新炮塔型

新炮塔的开发稳步推进,昭和十七年春,装备新炮塔和47mm火炮的九七改式中战车就已经开始陆续驶下了生产线。九七改式中战车相比九七式中战车重了约0.5吨,一式47mm火炮依旧有着炮塔内的±10°方向射界,同时有着 20°~-15°的俯仰角。炮塔内有两名乘员,分别是位于炮塔左侧的炮手和位于炮塔右侧的车长兼装填手。在发射一式穿甲弹时,一式47mm火炮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70mm厚的垂直装甲或呈30°摆放的50mm厚的装甲板。

机动性方面,九七式中战车及其改进型号均使用的是三菱SA一二二〇〇VD发动机。这款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在1,500转时150马力,2,000转时170马力,为九七式中战车提供了38km/h的公路最大速度。

九七式中战车及九七改式中战车是日军二战时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系列,总系列共生产2,123辆。

②、試製中戦車

九七式中战车在试作阶段有一个轻量级的竞争计划,它就是从未进入量产也未留下很多信息的チニ。

昭和十二年,チニ作为九七式中战车的轻量级竞争计划之一制造了一辆试验车。它有一个单人炮塔,车体内还有通信兵与驾驶员,全车仅三位乘员;完成的原型车重9.8吨。为了增加越壕能力,设计组在其尾部保留了早期坦克较为常见的尾橇。火力方面,其使用了与九七中战相同的九七式五糎七戦車砲。当然,减重的代价更是致命的:在测试中,チニ炮塔狭小带来的操作不便的问题被数次指摘,同时作为车体狭小的代价,チニ只能使用九五轻战上的三菱A六一二〇VDe六缸柴油发动机,只有120马力,在机动性能上相比重量几乎是其1.5倍的チハ也没有明显优势。

③、试制中战车

チニ落选后,参谋本部于昭和十三年下令继续研制一款便宜轻快的中型坦克。由于这个原因,一款代号为チホ的中型坦克提上了日程。チホ在昭和十五到十六年共制造4辆原型车,但不知为何并没有留下照片。按照原乙未生的描述,チホ的炮塔与九七改的较像,但炮塔顶部并没有车长塔。火炮则计划选取47mm口径火炮。チホ有五对负重轮,同时车体尾部也设计有尾橇。

チホ的想象图

④、一式中战车

昭和十六年开始,日本陆军开始着手开发九七式中战车的替代坦克,1941年8月木制模型完成。1942年9月,原型车驶下生产线接受检测。测试和改进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6月,随后在同月开始量产,一共生产170辆。一式中战车的外观与九七改式中战车很相似,但实际有许多改进的地方。九七式中战车的车体大部分为铆接接成,一式中战车则几乎全部改为焊接;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倍增,从25mm增强到50mm;引擎换成了統制型一〇〇式発動機,该发动机为V12柴油机,最大240马力;炮塔变为三人炮塔,增加一名专职装填手,减轻车长负担;弹药基数也增加了约20发。

一式中战车

火力方面,一式中战车依旧采用九七改式中战车的一式四十七粍戦車砲作为其主炮,炮口初速810m/s,装在一式中战车上时俯仰角-15°~+20°。该型中型坦克在公路上能跑出来44km/h的最大速度,是量产的日本中型坦克中跑得最快的。

④、三式中战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陆军发现一式中战车的火炮在对抗美军新式坦克时逐渐力不从心,而正在研发的两个新型坦克的量产似乎仍是遥遥无期。因此,对一式中战车进行改装,换装一门更强劲的火炮,从而及时替换过时坦克的新型坦克提上了日程。这个新计划开始被称为新中戦車(丙),代号名称チヌ。昭和十九年初,日本陆军的初期计划是让这个应急坦克与四式中战车共享試製五糎七戦車砲○新。火炮试制完毕后装入四式中战车一号试验车进行测试,但效果不佳。为了尽快量产,三式中战车的设计组决定以九〇式野砲为基础研发一款坦克用75mm火炮。昭和十九年9月,日本三菱重工制造了两辆搭载75mm火炮的三式中战车原型车。由于当时制造一款高水平坦克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两个月后的十九年11月,三式中战车便开始了量产。

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作为应急产物,直接沿用的一式中战车的车体,引擎也还是原来的統制型一〇〇式発動機,最大240马力,公路最大速度38km/h,相对一式中战车略有降低。不过三式中战车换装了一个大炮塔。大炮塔呈六边形以增强避弹性能,同时炮塔环直径增至1.7m。炮塔内设三名乘员,车长位于右后方,左前方为炮手,炮手后侧是装弹手。炮塔采用电力转动,不过车长和炮手也可以进行手摇转动。炮塔装甲厚度为:前部装甲50mm,前侧面35mm,后侧面25mm,后部25mm。

生产线上的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搭载的三式七糎半戦車砲II型火炮,倍径38,初速668m/s。这门火炮的原型九〇式野砲曾被一式炮战车使用,随后因为昭和十九年3月57mm口径新火炮定型失败,而被正式改装为坦克炮。该炮于同年6月开始研发,着重于减小其后座力,八月定型时炮架、高低机和后坐装置均为重新设计而成,但制退复进机仍与九〇式野炮一样伸出炮塔外。在发射一式穿甲弹的时候,该炮能击穿垂直放置的3.3英寸(约84mm)厚的均质装甲板。

现存的一辆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共制造了166辆,全部被用于“本土决战”留在国内,并没有战斗记录。

装四式中战车炮塔的三式中战车

三式改中战车的计划首次出现在日本陆军昭和二十年2月的昭和二十年度整備計画中。同年3月19日,四式中战车二号原型车在爱知县伊良湖试验场完成射击实验后,其炮塔就被直接装上了三式中战车量产型211号的车体,进行射击实验。实验结果喜人,装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I型的可行性很高。于是,在三式中战车的量产计划中,包含211号在内的55辆三式中战车将换装该型火炮,但仅停留在计划阶段。

⑤、四式中战车

尽管在编号上四式中战车是三式中战车的后继车型,但实际上四式中战的开发早在昭和十七年就有了雏形。昭和十七年9月,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发布了新坦克的开发指令,称为新中戦車(甲),代号名称チト。同时开发的还有新中戦車(乙),是五式中战车的雏形。当时提出要为新中戦車(甲)搭载的火炮为試製双連四十七粍戦車砲,重量约20吨,前装甲厚50mm,最高时速要达到40km/h。不过在1943年7月,通过分析苏德战场上的坦克设计后,决定变更计划,改为搭载一门57mm火炮,拥有75mm的前装甲和25吨的重量的坦克。

四式中战一号原型车示意图

昭和十八年4月,試製五十七粍戦車砲竣工,并于同月20-24日进行竣工测试。测试结果为:①火炮的炮口初速和推测的有很大出入,下次实验需要进行测定;②炮弹装药无法抽出并手动点火,方向机的转把过于沉重,需要再加工;③下次测试将着眼于测试弹道性能和身管寿命。返工的火炮于昭和十九年3月完成,称为試製五糎七戦車砲○新。同年5月搭载上了四式中战车一号原型车进行射击试验。实验的结果并不乐观,火炮由于威力不足而未被采用,搭载57mm火炮的计划就此终止,与失败的火炮一同淘汰掉的还有四式中战车的一号原型车。

昭和十九年7月,兵器行政本部决定,四式中战车改为搭载一门75炮。为了尽快装上火炮,8月30日指导研制单位,为五式中战车设计研发的試製七糎半戦車砲要弄出来两个版本,有装弹机的版本称为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型,供给五式中战使用;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I型则要去除装弹机,缺失的重量则用平衡机进行平衡。

四式中战车二号原型车

II型火炮在昭和十九年10月完成第一门试制炮。这门炮56倍径,全重2,221千克。次年2月,搭载长75炮的四式中战车二号原型车制造完成,装车后的俯仰角为-6.5°~ 20°。制造完成后,日军随即于2月26日对二号原型车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直到二战结束也没完成,最终四式中战车只停留在原型车阶段,从未进入量产。二号原型车战斗全重29.5吨,弹药基数65发。关于其使用的火炮的穿深,各种资料众说纷纭,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深数据从75到140mm不等,有可能是打不同的靶得出的数据。考虑到日本火炮的一贯表现,和其发射的炮弹并未使用被帽等显著提升倾斜靶性能的设计,推测其1000米穿深在100mm@30°左右,与75mmKwK40L/48相近。

一式七糎半徹甲弹

四式中战车采用之前从未用过的工艺制造炮塔,先分块铸造再焊接总装。各工厂对这种新工艺很不熟悉,铸造件在冷却后曾发生形变导致无法总装,以致于只能再返厂一次才能使用。

装甲方面,四式中战车首上装甲75mm,侧面35mm;炮塔前部装甲75mm,侧后均为50mm,与当时各国中型坦克基本保持了同等水平。由于二号原型车的铸造炮塔生产时故障频发,三菱重工认为要在量产阶段改成与三式中战车结构相同、但装甲厚度增加的焊接炮塔。

四式中战车内部结构图

机动方面,四式中战采用一台三菱AL四式柴油发动机,1800转时412马力,公路最大速度可达45km/h。

⑥、五式中战车

昭和十七年9月,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决定开发一款搭载长57炮的新型坦克,称作新中戦車(乙),代号名称チリ。昭和十八年6月30日的会议上,チリ进行了重新规划。原先的坦克研发计划均从易于量产的方面进行的考虑而忽略了坦克的性能,因此此次会议决定把研发的中心改为增强坦克质量。新式坦克要搭载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80mm均质装甲的75mm坦克炮。会议还通过了两个搭载105mm火炮的反坦克炮计划。チリ的设计和制作被委托给了三菱重工。

昭和十八年9月23日,三菱重工提供了一份坦克开发原案。这份原案中,坦克的战斗全重34.8吨,采用一台德国BMW600马力水冷发动机提供动力,主炮为一门75mmL/56坦克炮,副炮为一门37mm坦克炮,以及三挺机枪。原案中五式中战的炮塔很小,但收到“要把五式中战的载弹量提升到100发以上”的要求后,二稿中的炮塔变得硕大无比,用于存放弹药。

三菱重工提交的五式中战车原案

这门计划搭载的新式火炮的原型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75mm m/29型高炮,在南方战场上缴获该型高炮后通过逆向工程成功仿制了该炮,并命名为四式七糎半高射砲。为了将它装入坦克炮塔内,日本陆军重新设计了它的后坐装置,并为其设计了半自动装弹机。坦克炮于昭和十九年4月制造完成,称为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型。这个带有半自动装弹机的火炮装进了五式中战的大炮塔里面,而后由于四式中战的57炮被否决,在火炮基础上去除了装弹机的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I型则被放进了四式中战的炮塔内。装在五式中战内的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型总重2185kg,俯仰角-10°~+20°,炮口初速865.3m/s。而有关火炮穿深之类的数据,五式中战车与四式中战车是相同的。

测试中的試製七糎半戦車砲(長)I型,炮尾的大型机械就是其半自动装弹机

为五式中战车换装大口径火炮的计划被称为チセ,是一个为其换装105mm口径火炮的计划,但没有任何图像证据留下来,甚至连图纸都没有,仅在部分文献中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

100mm战车炮

除了一门75mm口径主炮以外,五式中战车还在车体上安装了一门一式三十七粍戦車砲,其是二式轻战车的主炮。虽然并没有独立的炮塔,但这门副炮是有左右射界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主炮炮弹,完成对非装甲车辆、轻装甲车辆、机枪阵地、反坦克炮及步兵的压制作用”。

被美军缴获的五式中战车


引擎方面,五式中战车采用的是改良自BMW VI的川崎九八式八〇〇馬力発動機。这款航空发动机原本用在九八式軽爆撃機上面,最大可达850马力,但做了适配性改造后在五式中战车上仅为550马力。不过这台发动机的表现良好,五式中战车装上后最快能跑到45km/h。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发动机也被用在了日本的百式重战车オイ上面,不过装了两台进去。

川崎九八式八〇〇馬力発動機

五式中战车的首辆原型车于昭和二十年3月完成,随后计划就被一直搁置到日本投降。军方聚焦的中心还是与五式中战车火力相同、所耗工时更少的四式中战车,五式中战车的生产就这样被无限期搁置了下来。

五式中战车的内部结构图

随着半自动装弹机在第二版火炮中被淘汰,五式中战车巨大的炮塔显然是一项不利于其战场生存性的特点。在名为チリII型的计划中,大炮塔被彻底抛弃,重新回到了类似四式中战的小炮塔设计。该款设计停留在图纸阶段。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