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知乎为什么什么专业都劝退「冷门专业为什么不取消」

时间:2022-12-15 14:00:04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知乎为什么什么专业都劝退「冷门专业为什么不取消」,关于知乎为什么什么专业都劝退「冷门专业为什么不取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转载自:盖因斯

近期本没有在公众号上谈这方面话题的打算。蓝鹅,今天发现,知乎上的那篇“劝退”,被百家号抄袭了。而且由于百度搜索的排序方式,抄袭号自然排在了我原作的前面:


向百度投诉,竟然被拒绝:


另外也找出一些抄袭我的公众号文章。在此声明:目前除了授权过“火山灰”公众号转载,其余均为侵权。

该回答源自我对自己职业方向的思考。碰巧遇到知乎上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便系统性地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目前看,大家比较认可。截至昨天(2月26日)24点,已收获21144次赞同,14961次收藏。


话说最近就业又有恶化的趋势。这不,研究生和专升本要双双扩招了。据说去年12月的考研,人数超过300万。这是一个很吓人的数字,毕竟,2020届本科生,按照16级的招生计划,也才300多万。


考虑到社会人员和专升本,这个数字也很骇人听闻了。这意味着:考研逐渐变得和中考、高考一样,成了“独木桥”,而不是诸多选择的一种。

这是空前的深度内卷。大量所谓“好单位”的岗位,十年前招人门槛不过是本科,二十年前甚至专科/中专也来者不拒。而这期间,绝大多数单位、岗位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实质变化。

进入体制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去年杭州某省直事业编,要求党员&硕士,不限专业,报录比据说差不多800:1。

甚至这种限制户籍的,竞争比也大幅上升:


虽然“福报”、“狼性”还在大行其道,但整个社会的风险偏好,其实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年轻人越来越不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套了。

以至于,理工科方面,除了“宇宙机”,其他专业充斥着“劝人学机,天打雷劈”,“搞技术穷三代,学工科毁一生”,“劝退一人,胜发7篇SCI"……

确实是:各专业都在“劝退”。

而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呢?

我觉得,那是因为:

中国(很多行业及领域)“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

这导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很多行业剩下的“70年”可能“无路可走”(很多行业及领域,兴起腾飞到饱和萎缩的周期,远短于个人的职业生涯长度,甚至出现“18岁高考进了热门专业,25岁找工作却举步维艰”的黑色幽默)

第二、各行各业的“野蛮生长”、财富效应,极大拉高了大家的期望值。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这可以说是一种全社会层面的“幸存者偏差”。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遇、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对于很多人而言,斯情斯境,心态很难平衡。

——关于平常心,补充几句。

2018年,杭州市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2951元,那么假设一个年轻人年薪15万,两倍于社会平均,怎么说也不能算“低薪”了。

但如果这个人在老员工比较多的大单位,很可能会有心理落差——未必是薪资收入,而可能是曾经的晋升速度,以及房产,股票,期权……后面这些能够拉开数量级的区别,而且是可预见的时间里,无法追赶的。

另一方面,很多雇主和上司,也在用各种“曾经赚钱的故事”忽悠小年轻,画饼、养盅。——此类行为,其实类似:基金经理用牛市期间“坐电梯”的靓丽收益,来暗示自己的操盘实力,从而在牛市高点发产品,找韭菜接盘。

这种镜花水月式的朦胧美,间接恶化了很多工作的性价比。鸡血和鸡汤的药效尚在时,可能会很有卖命的动力;但药效一过,梦醒时分,“劝退”的欲念就如山雨欲来了。“奋斗逼”和“佛系青年”、“租鸡青一”,有时只隔一层纸。

接下来,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底盘——基建和能源为例,分析下整个过程的实际演变。

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36.22%,高速公路里16000公里;全社会用电量13556亿度,全国发电装机31932万kW,其中水电装机7935万kW瓦。

——这里插几句。水电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可开发量锁死,干一个少一个,一百年开发完,与用三倍的人在三十年时间开发完,从最终的成果看可能没本质区别——但后一种选择,必然坑一大批从业者/毕业生:路走完了,是不是就无路可走?(其他行业可能没有这么明显“资源锁死”的特征,但原理相同)

而经过十九年发展,到了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平均每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高速公路15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每年新增接近日本全国的里程);发电装机201066万千瓦(并且最近几年仍然以每年10000 万kW的速度在增长),水电装机35640万千瓦(全国水电的经济可开发量是4亿千瓦,开发程度已达89%,并且白鹤滩、乌东德、两河口等巨型电站将在两三年内投产,届时分分钟100%)。

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横空出世。这是民族复兴画卷中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扎根于黄土地上的几代人而言,工业化、现代化,是念兹在兹的憧憬,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而对于相关专业(土木、电气等“传统工科”代表性专业)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

尤其是对于98年扩招前后的一代人。毕业的时候恰逢01年入世——“野蛮生长”的起点,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摆在眼前;而在他们之前,不管是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人口存量,还是各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上升通道上的阻碍,也寥寥无几。

很多央企大院,21世纪头几年,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八九十年代每年进人数量的5~10倍(当然四万亿之后这个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导致很多单位现在异常“拥挤”,广大青年职工普遍上升无望,长期打杂干苦力,怨气冲天)。而收入方面,大量的TOP设计院,零几年的时候,骨干员工就有几十万收入,一两年就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除了建设类“增量”逻辑的行业,运营类单位从业者也有类似的机遇。

大量的新建电厂(以及其他需要技术人员运维的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投运,一张白纸,敞开怀抱吸纳各路英才,工作机会、升职机会显得异常丰饶。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这种故事屡见不鲜。

问题是,需求端不会无限高速增长的,野蛮生长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会饱和,或者,提前换挡变速进入新常态,进入小碎步式的缓慢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是主流发达国家(不算地广人稀或小国寡民的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电力装机(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万人)之类,却远高于这个比例,某种意义上算是“超前发展”了。

目前,人均电力装机方面,日本是2.33kW/人,韩国是2.15kW/人,德国是2.51kW/人,法国是1.95kW/人,英国是1.46kW/人,意大利1.89kW/人,西班牙2.27kW/人(电力装机的数据来源于IndexMundi,取值是2016年,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类数据大致稳定),哪怕是人均数据最高的德国,中国也达到了57%(人均GDP只有德国的20%多点),中国甚至已经非常接近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取其中和中国国情最接近的日韩两国为对标(人多地少,工业占比相对高,2018年韩国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比中国低5个百分点,日本的数据也远高于欧美国家),两国作为一个整体,其人均电力装机是2.28kW;按照现有速度,考虑到中国人口平衡点在即,大概12年左右就可以达到东亚发达社会的饱和点。

而高速公路方面,中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甚至已经远超日韩(日本0.7公里/万人,韩国0.92公里/万人);而达到德国(世界上最先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度)这样欧洲顶级发达国家的水平(2017年是12996km高速,相当于1.57km/万人),也不过需要10年左右。

当然上述的前提,是建立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发展、中国稳步成为发达社会的基础上,预期偏乐观。若非如此,则相关基建的增速大概率会大大放缓。

但无论如何,假设一个年轻人,2012年参加高考,选了985大学的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专业(彼时还算是挺热门的),7年苦读,硕士毕业后加入业内顶尖的设计院,可能会悲催地发现:

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开始,就面临一个远比早毕业十年的师兄师姐拥挤得多的职场,并且:十几年后行业可能萧条到吃了上顿没下顿。

按现有增速,2030~2035年,大致是能源、交通等基建全面饱和的时间点。城市化率到2030年也大概率70% ,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基本到位(当然届时老龄化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也可能让地方政府没有现在这样阔绰,无法大手大脚不计成本地大干快上市政基建了),后续60后婴儿潮一代将进入去世的高峰期,农村留守老人大量减少,以分母下降的方式实现城市化的终极完成(日本70~90年代城市化率停滞二十年,90年代之后经济停滞反而城市化率飙升,就是这种被动的方式)。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也和发达国家相仿了,对应的是,建筑设计院普遍性价比严重下降,成为了"劝退"的重灾区。

——中国真实的常住人口探讨,详见附录3;而关于人均基建指标的问题,原知乎回答下有小朋友提出了质疑。我在附录1中会补充说明。还有很多朋友寄希望于海外基建,我在附录2中会谈及看法。

然而,98年扩招后进入职场的首批大学生,退休也是2040年之后(考虑延迟退休,很可能2045年之后)的事情。

于是:

“野蛮生长”时代积累的巨量工程技术人才,注定要在一个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的行业里,度过职业生涯的大半时光,以“帝国的燃料”的形式,成为“基建狂魔”的注脚。

这其实就是该行业中知乎用户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这个群体的主体,是后“四万亿”时代新入行的小年轻,规模几倍于21世纪初那批入学入行的人——后者早已成为各大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并且普遍80后,两者年龄差距较小,后者严重挤压了前者的上升空间。

行业红利没享受过,却又实实在在地见证过;早工作五到十年的同事积累的财富,又是自己一辈子都很难企及的。这种落差感、无力感,每天都活生生地上演,眼睁睁而无法逃避。

泛基建行业,或者说土木类专业,是从热门专业沦为劝退专业的典型,也是特殊国情中的特殊存在。平流缓进、小步慢跑式发展的社会,可能不会出现这种短时间内(相对于个人职业生涯长度而言)的巨大反差。而其他那些劝退了N年的老牌冷门专业,又有另外的特殊逻辑,感兴趣的,请移步知乎:

2020了,生化环材还是四大天坑吗? - iFortun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349250/answer/978968846

至于电气的“劝退”,另见:

从什么时候开始,电气在知乎里也变成劝退的专业了?- iFortun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899016/answer/628733896


有时感觉,行业/职业/专业的选择,和股票投资挺像的。毕竟,“人力资本”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资本。用自己最重要的资本,进行影响一生的重要投资决策,不能不慎重。

而中国很多行业/职业/专业的“性价比”走势,简直就像A股主流指数的K线,“牛短熊长”。

短期内迅速拉高,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巨大的行业红利和财富效应,“热门专业”了),然后高位震荡(大量从业者涌入,供需平衡,迅速饱和),最后长期阴跌。对于泛基建行业整体而言,目前大致处于高位震荡到长期阴跌的过渡期,短期涨涨跌跌、中期原地踏步、持仓市值坐过山车来回摇摆,这种“震仓”,自然让很多人扛不住,要割肉/出货(相当于“劝退”)。

当然长期看割肉可能是好事,毕竟“熊不言底”,这个底,可能就像发达国家一样,整个行业在社会上都没啥存在感。行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得跌至少一半。

——最近又有在吹风基建,相关从业者也许还有一波大的赚头,类似07年A股“530”之后的赶顶?


又是老调重弹的城镇化率问题。其实,中国劳动人口的城镇化,很有可能已经超过80%。(说明详见附录3)

而作为上一代“基建狂魔”的日本(段位比中国高多了,参考“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和《犬与鬼》),TOP学府的土木类硕士,其就业去向统计,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当然,“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年的路”不只是中国一家,而是“东亚模式”的普遍路径。所以又有了另一个热门话题: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 iFortun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14063/answer/639612410

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是相比于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感觉普通人活得很累是因为什么?- iFortun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478047/answer/1012950592

附录1:关于部分有意思的评论/质疑的答复


答复:

中国国土是很大,但中国人口集中度是不低的。胡焕庸线以东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德国,和英国相当。核心发达省份的人口密度普遍是日韩水平。而西部大量的高寒、沙漠地区,别说修高速,连普通公路都没什么车。而中国整体的人口密度(144.3人/平方公里)实际上是超过法国(121人/平方公里)的,以目前的基建速度,达到法国目前的人均高速水平,也就15年的时间。——换一个口径,按照国土面积算,中国国土面积是法国的17倍,法国2014年高速里程11880公里(发达国家基建指标很稳定),达到这个数字的17倍也就20.2万公里,以目前的速度,7、8年就可以追上法国。

再看各个细分区域的对标:

广东人口密度642人/ 平方公里,超过韩国,远远超过日本,而其2019年建成的高速公路里程是9400多公里,2020年将破万。目前0.83公里/万人左右,超过日本,接近韩国(2018年0.92公里/万人),而这是在人口密度远超日韩、而人均GDP不到日韩一半的情况下取得的人均指标。

中等人口密度地区的对标。目前英国人口密度272人/平方公里,德国人口密度232人/平方公里,可对标江西(278人/平方公里) 、海南(264人/平方公里)、山西(237人/平方公里)、贵州(204人/平方公里)之类。那么看数据:

江西:2019年底高速里程6149公里,人口4648万,1.32公里/万人。

海南:2019年底高速里程1153公里(2020年底将达到1360公里),人口934万,1.23公里/万人。

山西:2018年底已通车运营高速公路5335公里,人口3718万,1.43公里/万人。

贵州:2019年底高速里程达7004公里(预计2022年突破1万公里),人口3600万,1.95公里/万人。

可见,中国的同档位人口密度省份,人均高速里程大致和德国相当。贵州这个人均GDP只有德国七分之一的地方,人均高速里程已经远超德国,甚至超过法国(1.77公里/万人),而人口密度只有贵州的60%。而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人均高速(0.6公里/万人)只有中国同类省份的几分之一。

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比如青海,2018年底青海高速公路总里程3938公里,实现了全省所有市州通高速公路。同期人口603万,6.53公里/万人,超过加拿大的5.01公里/万人。当然青海人口密度是加拿大的两倍,但把西藏算进去,青藏作为一个整体算(西藏目前高速通车里程660公里,人口344万),则为4.86公里/万人(仍在快速增加,西藏估计今年高速里程要破千了),人口密度4.86人/平方公里,跟加拿大也相差不大了。而青海、西藏的人均GDP都只有加拿大的六七分之一。基建的超前发展(当然同时也意味着提前饱和),可见一斑。

并且这几年各地的基建仍然在大跃进,光光杭州周边就有杭州二绕、杭绍台、杭绍甬(沿着杭州湾南岸走,从大江东到宁波的杭州湾新区)在建,杭淳开规划建设,三五年后整体人均基建指标又将上很大一个台阶。


答复:

大家说的“电气”一般是指power,不是宽泛的EE。

家电是个极其狭窄的就业市场,我认识的电气毕业生,还真没听说过谁去家电行业就业的。

而且家电的本体实际上是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夕阳产业,相对高附加值的都是电子/信息/控制方面的创新,而对这些“弱电”感兴趣根本没必要学电气(强电)。

当然,如果是广义的制造业,还是有一定的增量空间的。

附录2:关于海外基建问题

很多工业党都知道,很多领域,中国比“外国”强大。

没错。所有海外基建市场加起来,都没有中国市场大。

证据就是: 中国水泥产能占了世界一半以上(2018年约55%),而且,从2018年开始,中国还成了水泥的净进口国!

而且,这个“外国”市场,其中很大一块还是发达国家内部对中国有各种隐性壁垒的市场,而基建本身,就是强属地化、强政策性的行业。

基建狂魔们若真的倾巢而出,到头来很可能是“龙困浅滩”式的尴尬。

海洋霸主虎鲸天然适合在大洋里捕捉大型猎物,如果一群虎鲸都跑到西湖里抓草鱼,可能最后都得饿死。

当然,“中字头”们饿死不至于。但那个叫“性价比”的东西嘛。。。

另外,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各国基建类企业的估值(按1月底的数据),“基建狂魔”系的铁建、交建、电建、中建,PE基本只有5~7倍;上一代"基建狂魔”的日本,和东亚兄弟半斤八两,清水建设7.61,鹿岛建设7.03,大林组7.26。韩国的高一点,现代建设9.03——基本上就是东亚基建企业的估值天花板了。

欧美的公司反而要高些,法国万喜19.16,法国布伊格9.99,德国 Hochtief 12.54,西班牙ACS11.51,瑞典Skanska17.27,奥地利Strabag8.79,估值显著高于东亚的基建狂魔。

而总的来说,由于中国经济的较高增速、壳资源价值、“流动性溢价”,A股市盈率是高于西方市场的,基建股的这种显著低估(类似的还有银行股,富国、美银和汇丰之类,PE普遍在10~12,中国五大行只有5~7),说明资本市场对“基建狂魔”的业绩可持续性,存在深度的不信任(就像对银行潜在“坏账”的深度不信任)。

附录3: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

中国的城市人口,特别是东南沿海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是被严重低估、低报的。

今年杭州官宣常住人口1036万。但前些天应对疫情,又说“实际管理人口1600万”。当然,不止是杭州,广深等地,也给人一种实际人口远多于官宣常住人口的感觉。

另外,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义务教育城镇化率(即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生占比)为76.48%,较2016年增长1.47个百分点,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17.96个百分点。

这是2017年的数据,根据近些年的增速(以及官宣城镇化率的增速),今年这个数字估计就要80%了。——而其中还有很大一块(根据2015年的官宣数据,约1/3)是留守儿童,即他们的父母,已经常住城镇。也就是说,今年劳动人口的城镇化率,应该已经在85%以上。——这和大家普遍观察到的相符,各地农村(城市近郊不算),除了节假日,很少看到青壮年。当然,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于城镇,但考虑到生育率也更高,两相抵消(毕竟我们要从少儿人口占比推算青壮年占比,生育率高意味着同样的少儿人口对应的青壮年更少)。


毕竟,老龄化方面,由于四十年计划生育 东亚模式的特殊性,中国也是“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年的路”。而且中国又有长期的城乡二元壁垒,因此,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可能比官宣口径(也就是经常拿来和欧美对比的那个口径)高得多。

而潜在的城镇化空间、特别是由城镇化带动大基建的空间,可能比大家想象中要小得多。

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期间,城市化率反而飙升十几个点。而此间基建行业一路下行,靠“犬与鬼”强撑也扛不住这种颓势——毕竟早就饱和了,90年代中国人到日本去看到他们的城市建设水平,肯定会发出“基建狂魔”的感叹。当然,二十年过去了,几乎没变化。欧美则更多的城市和四五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相比,都没啥变化。

我国的婴儿潮主要在五六十年代,那么,2030年以后,“分母下降的被动城市化”也会到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