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农耕文化 寻找失去的记忆是什么「原始农耕遗址」

时间:2022-12-20 18:59: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农耕文化 寻找失去的记忆是什么「原始农耕遗址」,关于农耕文化 寻找失去的记忆是什么「原始农耕遗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躬耕文化介绍

躬耕文化,也就是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汉族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躬耕文化发展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回望历史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汉族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介绍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农耕生产用具介绍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运用工具的劳动。人类由猿向人的进化, 都取决于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改进提高。利用工具来为自身的生活服务, 从原始社会最初的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手工工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数万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电力的发明,使生活、生产工具发生着量和质的突变。快速走向了现代化时代。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禁锢和制约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前,延安地区农家的生产,基本上是使用手工工具,生产力非常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知识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引进,农业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工具。生活用具也在不断地改进提高。原来的手工工具不断地被淘汰,有的已成为人们印象中的东西,或者成为历史的见证进入了博物馆;有的虽然还在继续使用,但使用量已大大减少,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被淘汰;有的在将来甚至更长的时间是还会继续保留使用,当然肯定是会改进提高的。

农家的生活用具实在太多了,五花八门,样样皆有。正如一首歌谣唱道:

犁杖耙耱镢锄镰,叉刮镢锤斧夯铲。

绳索套项驴安眼,驮笼驮架马骑鞍。

桶笼箱筐加水担,升斗口袋和褡裢。

刃镰麦耙芟麦秆,杈杖扫帚推刮板。

扬场晒籽用木锨,石槽铡刀硙(wei)子碾,

锅碗瓢盆瓮坛罐,壶杯钵匙筷碟盘。

刀擦杖刷与风函,尺镜针锥钳镊剪。

桌椅板凳床柜案,簸箕面渠箩笸篮。

麦耧秋耩播希望,板锄露锄抡得欢。

手头家具样样全,人勤春早仓囤满。

这些生产、生活用具过去有、现在使、将来还会继续用。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或作为工具发展进化的研究资料,或作为历史发展的记录,现将延安农家生产、生活常用的旧式主要工具图录并略述于后。

一、农耕生产用具

1.犁(犁分为裙犁与耩犁两种) 裙犁是用木、铁质制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头、翅、身与拐把)、犁柱、犁辕、犁沿子、生铁铧与逼土器(俗称逼斗)等。

犁身为木质,略呈斜s形,直长约四尺;头部为前小后大,光面的木疙瘩,用以套戴生铁铧;头后右侧有一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厚约八分的木条,一端垂直榫铆套装于犁胫,称为翅膀,用以绞系逼斗;拐把为长约三寸的木条,垂直榫铆套装于犁尾部。

犁柱为长约六寸的圆木条,一端套戴铁嘴,前顶于犁辕拐弯处的凹窝,柱尾后顶于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后槽内可以增减木楔,以决定耕地的深浅。


图1犁与牛犋示意图

逼土器,俗称逼斗,熟铁质,厚约半公分,略似边长各约六七寸的方形,前有短方柄,面光稍下凹,底部有三个透孔钮,用细绳细棍绞绑于犁头后的木翅上(图1)。

裙犁用于平原耕地,一般多为双牛拉犁,右牛蹄踩犁沟,用力稍多,左牛蹄踩平地,用力稍少。骡、马、驴均可拉犁。两头好牲畜拉一犋犁,一天两晌可耕地五至六亩。

操作时,耕地者在犁后左侧用右手紧握犁拐把,眼盯犁沿子稍离地表,左手执鞭赶牛前行,犁铧入地破土,深约五六寸左右。俗语:“要挖草根,耕地要深。”但必须根据牲畜的体力决定翻地的深浅,只要畜力强壮,翻地越深越好。俗称:“地翻深,能蓄水,根扎深,长得稳,肥上大,草锄尽,庄稼才能长得美。”

逼土器可以使耕动的大部分土层朝天翻转,把原禾茬与杂草压埋入土内沤成肥,把底土朝太阳暴晒提温,利于禾苗生长。种麦的前一次耕地不用逼土器,只是为了松土。

秋田一般翻地两次,第二次随耕随下种再磨平。麦田一般翻地三次,第一、二次耕后暂不磨平,得暴晒一段时问后遇雨土块疏松再磨平,第三次随翻、随耙磨、随下种。俗语:“地虚土绵,禾长好田。”

耩犁的形体与裙犁基本相同,只是犁身较粗壮笨重,犁辕为木质,铧略似三角形体,拐把的抓手两边皆有,可以往返左右手分别握把掌犁。耩犁用于硷、坡、飒地的耕翻,从地盘下沿开犁,顺沿从下到上一边倒翻地。也用拴玉米等秋庄稼下种可以坐墒。

2.牛犋 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铁、木、绳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头、抛杆、挂钩与拉绳等。

革头为长约尺七八、径约二寸多、中部约一百四十度弧形弯曲的光面硬圆木,两端距沿各约一二寸处顺弯曲方向各有一径约五分的圆透孔,两孔相距约三寸,称为绳眼;弯曲弧的两边距弧顶约二寸多处各有一与绳眼方向相垂直径约五分的圆透孔,称为挺棍眼。

革头棍长约一尺左右、上头稍大于挺棍眼的扁圆体或多角楞体的疙瘩的木棍或铁棍,下头有小孔眼并系有细绳,从上至下直穿插于革头棍眼内。抛杆长约尺七八、边宽各约二寸的方木条,两端距沿约六分处各有一径约五分的圆透孔,称为绳眼,中间的后部有一铁挂钩。

拉绳两条,系用宽约半公分的三根牛皮条合成的牛皮绳,各长约丈余,前系于木革头的绳眼,后系于木抛杆的绳眼,长余部分绕缠于木革头的两端,以作备用和调节。

使用驾套:两根铁革头棍从上至下向前稍倾斜,夹套于牛颈两侧,木革头的内弧架于牛颈上的颈根,两根棍下端的细绳拴系于牛脖子下部;两根拉绳向后夹套于牛腹左右两侧,抛杆向下挂钩于犁沿子一端的扁铁环;两牛头部空开约三尺余用单缰绳相互拴系;回牛绳(俗称撇绳)长约两丈多,中部斜搭挂于犁尾的拐把上,两端穿过木革头一端的环形绳或铁环,分系于两牛头部的缰绳处,如(图1)。牛犋与牛除拉犁、耙、耱、耧、碾场碌碡外,还用于拉碾子与硙子,只不过速度稍慢。

现时,随着机械器具的增多,犁、牛与牛犋已较少使用。

3.耙 耙是木、铁质结构的农具,其部件有长约六尺、宽约三寸、厚约寸五六的两根木耙挺;长约二尺、宽约三寸、厚约寸五六的两根木耙档;长约六七寸、扁圆形、下尖向后稍弧弯约二十多根铁耙刺,两副木踏架,两个铁挂环,榫铆套装而成(图2)。


图2耱与耙示意图


使用时用两头牲畜拉行,逆刺尖方向前进,耙面虽有踏架,但均不上人踏耙,只是放置些物件有适当压力,耙刺即可入土。耙的主要用途是在耧播下种前,用耙刺拉出翻耕过虚地中的杂草与禾槎,拉碎或拉出土块,磨碎磨平,便于更好耧播下种。俗谚:“耙刺短,耙刺弯,耙过土地绵又绵,无杂草,无禾槎,适时下种最好田。”现时,随着机耕深翻和悬耕,土质松软,杂草、禾槎深埋,耙已很少使用。

4.耱 耱即地糙(①糙(CAO):农具名,用荆条等编成,用来平整工地。),是用长约五六尺、宽约寸二三,厚约寸二三的三根木条作挺棍,用长约尺二三、宽约寸五六、厚约寸二三的两根木条作档,用长约二尺左右、宽约寸五六、厚约寸五六的一根木条作中柱,榫铆相套装,再用数十根枣条在灰火中煨热,从中部扭曲弯回绞套于三根挺棍上,稍砍干枣条的首尾头即成(图2)。使用时用两头牛拉耱,人的两腿分开,双脚以八字形踩踏磨面,赶牛行走。主要用以磨碎、磨平翻耕过土地的土块与地表,以便再翻耕或下籽播种。俗谚:“枣条编磨一片片,磨碎土块软绵绵,磨过耕地平展展,禾苗长得绿艳艳。”

5.耧 即简单的畜力条播器械,西汉时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分为麦耧与秋耧两种,麦耧用于平原地播种麦,秋耧用于平塬地播种糜谷,其形式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秋耧腿距稍宽些。其部件有把、腿、铧、杆、籽斗与籽筒等。耧把为长约二尺左右方木条,两端稍细圆光,把下榫铆套装三条耧腿。耧腿为长约三尺的三根方木条,下部向前稍弧弯,弧弯至耧脚后为空心,用以漏籽,腿底有前小后大、光面、稍前倾,略似三角形体的木疙瘩,称为耧脚,用以穿套耧铧。耧铧为铁液浇铸,前尖后空腹、腹后两侧有耳、光面,略呈三角形体,套穿于耧脚,用细铁丝或绳攀绞,固定于耧脚上。

耧杆也称耧辕,为长约四五尺的两根方木条,前距宽后距窄,后部用两根横木条相联结,榫铆套装于两条边耧腿的中部;耧辕后部用两根木桄桦铆相套装联结。

使用操作:用一头牲畜在耧的两辕中间驾拉耧体前行,由一专人牵引,掌握畜、耧的前进方向路线,耧铧随即人土。摇耧者在耧后双手紧握耧把掌耧,并左右摇摆耧身,眼睛始终看准耧斗中的下籽眼,掌握好下籽的多少,大斗中的种子因摆动经籽眼逐渐下漏至小斗,由空悬的木耧葫打散,分别进入小斗底部的三个孔眼,再分别经三个耧筒、三条耧腿洞


图3耧与驴套项示意图


下溜至耧脚,经出口外溜人耧铧翻起的虚土内,深约一寸多。 播种前必须筛选好种子,特别要栋去种子中的杂草、土石块与带壳的籽粒,以免在耧内卡壳不下溜。摇耧是三项农技活路中较高技术的把式活路之一,俗语褒称:“提(摇)耧下籽入麦秸,扬场使的左右锨。”这三项技术活路,不认真细心下工夫,一般是不易掌握的。农作物的播种,无论麦田或秋田,都要掌握准确时间节气,土质要疏松肥沃,墒情要湿润合宜。俗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四月八,种棉花,不用问邻家”“立了夏,不种棉”“麦黄(四月)种糜,糜黄(八月)种麦”“要吃白馍馍,把麦种到泥窝窝” “要吃米油糕,地肥土绵长苗苗”“麦收八十三场雨”“八月好雨种泥窝,十月好雨根扎深,三月好雨穗粒肥,天年助丰农家乐”“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人荒土地皮,地荒人肚皮”“粪堆大,粮堆多;粪堆小,粮食少”。现时,不少农家已用机械播种代替摆耧播种,耧的使用量已大为减少。

6.驴套项 驴套项为木、绳、铁与衬垫等的组合物,是驴、骡、马皆用的拉力工具。其部件有夹板、拥脖、拉绳、抛杆和挂钩等。

夹板为长约尺二三、宽约二寸不到(两头稍窄)、厚约一寸左右的两根木板条,两上端大面距沿约六七分处、间距约六七分平行各有径约三分的两个圆透孔,两个木板条相距约三寸,通过四个圆透孔用牛皮条拴系。一木板条下端大面距沿约六七分处、间距约六七分、平行有径约三分的两个圆透孔,拴系长约八寸的环形牛皮条;一木板条下端大面外侧距沿约六七分处为凸楞;两个木板条的小面上下两端距沿约ZIN寸处各有径约三分两个圆透孔,每一板条的两个上圆透孔用双牛皮条环形穿套拴系,拉直呈三角形。 使用驾套:衬垫经驴颈稍后左右横搭于驴的双肩,两夹板置于衬垫上,夹板下部用所系环形牛皮条相攀套固定,拉绳顺驴腹两侧向后拉套,抛杆的挂钩挂于着力点(图3)。驴、骡、马一般宜于拉面粉磨、碾子、播种耧和碾场碌碡,亦可用以拉犁、耙与地耱。现时,随着机械器具的增多,驴、骡、马的拉力与驴套项已很少使用。

7、驴鞍子 驴鞍子是驴、骡、马皆用的驮运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组合物,部件有鞍鞒、皮垫板、棉絮垫、辍胸带、尾揪带、盖尾和纣棍等。鞍鞒为木质,是用两根鞍鞒、两根驮梁、四条鞍腿、两块驮板,榫铆套装订制而成。鞒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二寸的两根木梁,上下稍弧弯,两头向下弧圆;驮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一寸多的两根木条,相距约五寸,平行,两头垂直榫铆套装于鞒梁的中部;鞍腿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厚约一寸多,稍弧弯的四根木条,上头榫铆套装于鞒梁两端的下部,下头用两根木条分别前后横行联结;鞍板为长、宽各约一尺多、厚约一寸,稍弧弯的两块木板,铆钉于驮梁与鞍腿的内面。两块驮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约一尺多,称为鞍口。

图4驴鞍子示意图


整个鞍鞒略呈半个圆形,鞍口着地略似桥形,故称鞍鞒。皮垫板为长约三四尺、宽约一尺多、双层或多层畜皮缝制而成的长方形片状整体,铺垫于鞍鞒与驮板的内面,中部两边绳系于前后鞍鞒的中下部。棉垫絮为两块,每块长宽各约一尺三、下部厚约三寸、中部厚约二寸多、上部渐薄,左右分置于皮垫板的内面,下端与皮垫板齐,两边用细绳以多个“之”字形拉系于皮垫板两侧边,使其成为整体。再用长约四尺、宽约尺七八的粗白布铺护于棉絮内面,俗称“水屉子”。白护布、棉垫絮、皮垫板和驮板的下部两端,分别用绳系固定。

8.驴驮笼 驮笼是驴、骡、马鞍鞒上驮运时皆用的运输工具,其构件有驮笼头两个,圈梁两根。笼头是用荆条编织而成,口径约一尺多、深约一尺多,稍鼓腹,笼底与笼壁内侧中上部各预留两个孔眼。圈梁为长约四尺五寸、径约一寸多,弯曲呈半圆形的两根硬圆木椽,两端距头约三寸各有一径约三四分的圆透孔。两根圈梁平行穿套于笼头的孔眼,笼底的圈梁称为腿脚,透孔各横穿一小木棍,用以茬挡托扶笼头(图5)。驮笼主要用以驮运粪土。空驮笼横架于驴身的鞍鞒上,人工用铁锨铲粪土上扬倾倒于笼内,装满拍平。卸粪土较为费力,人站于驴胫一倒,一肘窝横架于驴胫上,两手分别抓住前两圈的腿脚,用闪动猛力扶斜笼头,再分别换手抓住后圈的两腿脚,扶起倒转笼头,抛下粪上,空驮笼复转还原。若两人扶倒,则较轻便省力。

9.驴架子。架子是驴、骡、马鞍鞒上的驮运工具,其构件有架脑、过梁、架腿、踏桄、圈夹、系绳与架绳等,榫铆装套组合而成。架脑为长约一尺、宽厚各约一寸多的两根硬方木条;过梁为长约七八寸、宽厚各约一寸多的一根硬方木条,两头榫铆套袋于两根架脑的中部;架腿为长约一尺、宽厚各约一寸多(上粗下细)、稍弧弯的四根硬方木条,上头榫铆套装于架脑两端的下部,两腿平行相距约七八寸;踏桄为长约一尺、宽约一寸多、厚约一寸多的两根硬木条,两端出头榫铆套装于架腿的下部。 圈夹为长约三尺、径约一寸多、半圆弯曲的两根硬圆木,两头拴系长约四尺五寸的半环形牛皮绳,分别穿套于踏桄上部的两条架腿。架绳为长约两丈多的牛皮绳,中部拴系于架脑中间的过梁,不使用架子时,把架绳从过梁处合并收拢,左右分别穿套圈夹,夹逼于架脑两端的下部,长余架绳绕缠于架脑(图5)。


现在随着架子车的普及和拖拉机、汽车的应用,驴鞍子、驴驮笼、驴架子与驴、骡、马的使用与驮运,已很少能够看见。


图6粪斗与槽都示意图

10.粪斗 粪斗是播种秋田时,用以装载拌籽粪的倒梯形体 容器,顺犁沟溜播,全为用三分余的木板制作,斗壁中长约二尺左右、中宽约八九寸,斗底长约一尺五寸、宽约六七寸、直深约六七寸,斗壁的三边、斗底的四边,用锯勒成小榫铆,相互套装而成(图6)。使用操作:将粪斗口朝上,左高右低,置于人的胸前,用环形皮带或绳(贴人肩、背的部分最好用皮带),从斗底、前壁经人的右肩、背部、左腋至斗底相攀连,左手抱斗底,蹲蹴从平地抱揽适足的拌籽粪,随耕地的犁后,用右手从斗中铲揽籽粪,顺犁沟从后向前,边走边抛洒均匀,农村俗称为拿粪。也有不拌籽拿粪的,以便更集中地发挥粪的肥力。

11.榾(gu)都 榾都也叫木榔头,是最简易的工具之一。用长约不足一尺、径约三寸的硬圆木,横向中部榫铆安装长约四尺的圆木把即成,其大小可适当随意。主要用以打碎天旱时地里所形成的硬土块(图6)。

12.镢 镢分为条镢、蛮镢和锄镢三种,其形状大同小异,都是铁镢头安装木把柄(图7)。


图7镢头示意图

镢的铁头分为脑畔、腰与刃三个部位。脑畔弧弯成半圆,弧弯下有上弧下方的铆孔,用以安装木把;铆孔下为镢腰,腰稍长;最下端为镢刃,刃部稍宽点。镢把长约三尺余,安于镢铆内,再加木楔打紧。条镢也叫线镢,镢头身长约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二三分,把长约三尺余。条镢使用较轻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13.锄 锄分为秋锄与麦锄两种(图8)。


图8锄头示意图


秋锄的部件有锄板、锄项与木把。锄板略为边长约五寸的方形铁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宽;对于农作物的间苗与锄草,属于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间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花插错开位置,密度适中,便于通风。俗谚:“麦子个子低,株距要适密(耧播时决定)”“玉米个子长,株距用尺量”“糜子稠,糜间能卧牛(因糜子多蘖枝生秆)”“豆子稀,豆间能卧鸡(因豆子枝秆少)”。锄去田间杂草,以便充分利用肥力与水分,促苗茁壮成长,还能适当松土与保持水分。俗话说:“锄下有三分水”;禾根围土,有利于发根壮苗。俗谚:“麦田无杂草,穗大颗粒饱”“谷锄三,穗尺三;糜锄三,穗如砖”“棉花锄过三遍,花茧像个鸡蛋”。

14.镰 镰刀有砍柴镰、割草镰与割麦镰三种(图9)。

砍柴镰俗称斫柴镰,由铁镰头(俗称镰脑)与木把组成。镰头长约五寸、宽约一寸多,背部稍短厚,刃部稍长薄,左有斜尖,右有凸起的透裤,套安长约一尺多的圆木把。主要用以砍柴、收割玉米和糜谷等秋田作物。


图9镰刀示意图

图10斧头示意图

15.斧 斧头分为老斧、小斧、镢斧与偏斧四种(图10)。

老斧:俗称颓斧,构件有铁斧头和圆木把两部分。斧头全长约五寸,有斧脑、斧铆与斧刃三个部位,斧脑为边长各约一寸的正方形,中部有长方或圆形的斧铆,下部为长约一寸多、稍弧弯的斧刃;斧把为长约1米的硬圆木,套装于斧铆内。老斧主要用以双手握把劈大柴与砍伐树木。 小斧的体形与老斧完全相同,只是稍小较轻便,主要用以单手握把劈小柴。镢斧的用途同于老斧,只是斧铆相同于镢铆,故称镢斧。偏斧的形状基本同于小斧,只是斧的左侧为平面,单面磨刃,右重左轻,故称偏斧。主要为木匠用具,农家也有使用的。

16.笼 笼按其用途分为草笼、粪笼和菜笼三种。用圆木棍作系,荆条作经纬,相套编织而成(图11)。


图11笼示意图

粪笼圆形直立,深约八寸、口径约一尺多,系直长约三尺。主要用于担土挑粪。草笼图形直立稍鼓腹,大小不等,容积超过粪笼的三至五倍。主要用以担运喂畜饲草。草笼也有用竹片编织的,美观轻便,但容积较小。菜笼小于粪笼,质体不同,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有荆编圆形直立稍鼓腹的,有竹编圆形直立稍鼓腹的,也有用高粱秆的箭秆与细绳穿纳成直立方形的。菜笼用以提菜、送饭、装东西。

17.芟(shan)麦秆 芟麦秆为平原地收割麦禾的工具,其构件有麦网、木舌、羊角、挺杆、拐把、手轮、拉绳与刃片等(图12)。


麦网为扇形,用细竹片编织而成,高约将近三尺、底宽约二尺多,上部弧圆,竹片交叉处用胶布缠绕加固,中部向外稍鼓出,竹片的上头套装于弯曲竹棍内弧的细槽孔,下头套装于木舌面的细槽孔,用胶布缠粘加固;弯曲竹棍的两头套装于木舌的两端面部。木舌长约二尺、宽约一寸多、背厚约一寸多、面部为斜坡的三角体木板条,底部从左至右等距约三寸左右钉有五道菱形上尖有弯钉的小铁巴叫簸牙子,用以套夹刀片。羊角为前尖后圆,长约五寸、光面的硬木,向外倾斜榫铆套装于木舌左端。芟麦时用以分开直立的麦禾秆。

18.拉麦席 拉麦席是与芟麦秆配套使用的工具,主要用以拉载芟倒的麦禾适当集中,便于整理架驮。其结构是用边长各约四尺五寸的方芦席,前后两端绑系长约五尺多的两根圆木棒,再用数根细绳顺直与交叉穿系拉紧加固(图12)。由芟麦者腰系细绳在身后耱地拉行,用以临时搁置芟倒的麦禾。席上麦禾装满后,两人双手握木棒的端头抬倒于地,也可由芟麦者自行扶倒于地,然后再芟、再装、再倒地。

19.拉麦笸箩 拉麦笸箩是与芟麦秆配套使用的工具,由笸箩与轮架组合而成(图12)。笸箩是用荆条编织的,口径约四尺、深约一尺,大孔眼,用绳系绑于轮架上。轮架用木料制作,两根抬杆各长约五尺,中部用三根木桄铆套装联结,抬杆下部榫铆套装四条短木板腿,腿下部各有一圆透孔,是为轴孔;四个木质圆轮,各两个用硬木质轴套装联结,再分别前后穿套于腿下部的轴孔。 拉麦笸箩的用途与用法相同于拉麦席,较之拉麦席坚固耐用,但体重拉行与抬倒较费力。

20.拉麦耙 拉麦耙是芟麦时必用的工具,其构件为头与把两部分。耙头的脊梁为长约三尺、宽厚各约一寸的长方木条,木条上铆套长约五寸、粗若手小指、下尖并稍向内弯曲的十数根铁耙刺,背梁中部向后套装一铁裤,裤内安装长约三尺的圆木把(图12)。使用时手握耙把,耙刺与地表稍倾斜,顺地表擦行,以收拢芟麦时抛撒于地的零散麦禾。农谚道:“手握木把遍地走,十数铁棍擦地溜,密密麻麻留踪迹,到处遗失尽回收。”

21.麦手耙 麦手耙是把芟倒的麦禾整理绑架驮子时的必用工具,其构件是头与把的组合物。耙头是长约一尺、粗若手小指、下尖上粗、粗端大弯曲的两根铁耙刺,粗端合并后接铁裤,裤内安装长约一尺、径约一寸的圆木把(图12)。主要用以整拢、俯抱芟割倒的麦禾,以便架绑运回。

22.麦钩 麦钩的形象结构基本相同于麦手耙,只是头大、刺粗、把长,较之粗笨结实坚固耐用(图13)。从田间收割倒运回的带穗麦禾,在打麦场用木杈抖乱、挑立、暴晒,傍晚由多人用木权挑起横搭成竖立鸡蛋形的大麦垛,临时堆放。待田间麦禾收割运回结束后,再从麦垛上拉开摊晒碾打。麦钩的唯一用途就是从麦禾桎上耙拉开带穗的麦禾秆,摊摆于打麦场。

23.木杈 木杈是打场的工具之一,木质结构,有头与把两部分。杈头为长约一尺二三寸、粗若手中指、前圆尖、后方直、中稍向下弧弯的四根木刺,后部以约二寸多的刺距,榫铆套装于长约一尺、宽厚各约一寸的前梁与后档;木把为长约四尺,径约一寸多的圆木,前端榫铆套装于前梁的中部,钉于后档的中上部(图13)。


图13扬场工具示意图

24.秸杈 秸杈是打场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大的农具,除过两个小铁轴外,全为木质结构。其部件有:大梁、杈刺、驮梁、杈腿、杈轮、推拉杆与推拉手把等(图14)。


图14秸权示意图

大梁为长约四尺余、宽厚各 约八寸的硬方木。杈刺为长约四尺五寸、宽约二寸、厚约一寸多的五根硬木条, 刺尖下部为斜坡,便于着打场地面擦行,刺根部约以三寸的间距榫铆套装于大梁的前部。驮梁为长约将近一尺、宽厚各约二寸多的硬方木条,和长约七八寸、宽厚各约二寸多的两根方木条,榫铆相套装,再榫铆套装于刺根部下的大梁,驮梁紧靠并驮扶权刺。用途:主要用以拉运从麦禾桎上拨拉下的带穗禾秆,送至场中挑开暴晒碾打;拉运碾打过的禾秸草出颗粒场外,准备搭磊麦草桎以作牲畜饲草。 操作:把碾打过腾净颗粒的秸秆草,用木杈挑成较大的堆,两人分别左右手执秸杈杆对准草堆,猛跑一小段距离,秸杈刺着场地向前平铲推进,刺进入草堆底部,然后压尾起刺,抬扶起秸秆草,送出颗粒场。农村的秸杈很少,只是少数大家户制备自用,小家户可以互借使用。

25.压场碌碡 压场碌碡是用细沙石加工成直桶滚圆体,大小不等,一般长约一尺多,两侧为径约一尺多的等圆平面,两圆面的中心各有铆,安装一长约七八寸、径约一寸多的圆木轴。使用时再套木夹板,俗称碌碡夹。 碌碡夹板是长约一尺多、宽约四寸、厚约一寸的两块木板,各一端有径约二寸的圆透孔,分别套于碌碡侧的木轴;各一端有一铆,穿套长约二尺的木挺棍,再用绳系紧。推杠为长约四尺、径约一寸多的木棒,杠中部系一长约一丈的绳,绳两端分别拴系于夹板与挺棍的交叉处如(图16)。使用时,由两人腹抱推扛的两端,推拉碌碡向前滚动,直行至场边,人与夹、碡调转方向再返回推进。压场碌碡主要用以压平、压实、压光打麦场地。在打麦前的月余时间内,每次雨后必须压场,以场地皮稍干不粘泥为宜。为使碌碡不粘泥,在场地一边遍洒宽约四尺多的麦鱼或碎麦草作垫,一人逐扫麦草位置,碡滚其上即可。也有由一人手执粪笼,内装草木灰置于碡上,随着滚动灰洒碡身,亦不粘泥。俗谚:“三月不压场,麦在土中扬”“圆柱碌碡圈圈转,压实场地平光展,丰收年景加油干,好打麦子吃白面”。压场碌碡也用于压实、压平砖石砌筑的窑背,以防渗水与利于排水。

26.碾场碌碡黄陵地区把打场称为碾场,因系用碌碡碾滚挤压出穗中颗粒,压碎、夺绵禾秆以作饲草,故称碾场。碾场碌碡是用带颗粒的硬粗沙石料加工而成,形似侧置的短腰鼓,大小不等。一般为横长约二尺,两头为径约一尺多的两个等圆平面,两个圆面中心各有一方坑,内镶嵌约一寸左右见方、厚约一寸左右,外平面有径约一寸左右、中深约一寸左右的圆锥形凹窝的铁脐窝。

使用时,由两头牲畜拉动碌碡滚动,在场地摊晒的禾秆上逆时针方向转圆圈,由一人手执缰绳,掌握前进的方向路线,驱赶牲畜前行。


图15碌碡示意图


27.连枷连枷为枷片、木轴与木把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枷片是用长约六尺的数根枣条编织成长约二尺四五寸、宽约三四寸、上端为环形的片状,再用皮条辫式拴系加固;木轴为长约五六寸、两头稍粗大的木棍;木把为长约四尺左右的圆木棒,一端头有圆透孔。木轴横穿套于夹环与把孔(图16)o

使用操作:双手前后执木把,在空中轮动枷片转圆圈,着场地即可打谷物,使颗粒离穗脱壳。主要用于脱打少量谷物的颗粒。是未能上场碾打的谷物的小型简易的脱粒工具。

28.推板 推板是打场的工具之一,木质结构,大小不等。一般是长约二尺、宽约六七寸、前厚约三分、后厚约一寸的一块长方形木板,在板面的中后部有浅槽,套装长约四尺左右的木把,套装处用铁钉钉固(图16)。使用时双手执把再顶于腹部向前推行。用以推全碾打后混有壳皮等杂物的颗粒,推开、起拢暴晒前后的颗粒等。


图16连枷、推耙、木锨

29.推旁 推旁也是打场的工具之一,木质结构,大小不等。一般用长约二尺、宽约五六寸、厚约一寸的一块长方形木板,中间榫铆套装长约四尺左右的圆把即成。有的还在把与板的榫铆两侧加钉短木条,使木板不致前后摇动。其用途与操作同于推板(图16)。

30.晒麦耙 晒麦拉耙的结构同于推旁,只是在板面的一长边有数道方形或长方形的锯牙刺(图13)。主要用以拉动翻转摊晒的颗粒。

31.木锨木锨是打场时的扬场工具,木质结构,构件有锨板与木把两部分。锨板为长约一尺、宽约六七寸、厚约三分的长方木板,前端稍薄,后端稍厚,中部向下弧弯略呈凹形,后两角稍截锯成四个角,成为双角的肩。木把为长约四尺多的圆木,前端长约三寸为方形体,用两道钉钉于锨板面的后中部(图16)。新中国成立前,用木锨铲拾粪土并扬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铁锨的普遍使用,木锨纯属扬场工具。扬场,是把碾打后堆全并混有尘土、壳皮、碎秸秆等杂物的颗粒,用木锨上扬空中,由稍大的自然风吹去杂物,因颗粒较重则直垂下落堆全,由一人逐扫去颗粒堆面的空穗与碎秸秆等。扬场是农活中三大技术生活之一,要分别能以左右手为主力前握掀把上扬,上扬出去混有杂物的颗粒要顺掀板溜出成条形片状,均匀洒开,便于自然风吹去杂物。

32.簸箕 簸箕是用剥皮柳条与细绳编织而成,有舌、帮、底、掌、角、沿六个部位。舌为长约二尺多、宽约一寸多、厚约半公分的薄柳木片,用细绳穿钉于底柳条,两角呈八字形,底平,帮从角向后逐稍斜立至掌,掌高约五寸,略呈 W形,沿用数根柳条加宽加厚,用细绳穿钉于帮与掌的柳条,再用压扁


图17簸箕、口袋、升子、斗

的芦草根或藤片转圆圈加固(图17)。簸箕是打场与碾磨生活中的必用之物,用以揽装、簸拣麦子、谷物与面粉等。


图18铡刀 麦草铲

33.斗 斗为木质,用厚约三分的五块木板做壁与底,用锯勒成众多的小榫铆,套装成略似正方形的容体,斗口为边长各约七寸的正方形,相对的两边有一木提梁,斗底板为边长各约六寸多的正方形,四块壁板的中长各约八寸,立边向外弧糨,形成斗壁向外鼓腹,因此俗称窝板斗。还有侈口、敛底的倒梯形体的斗与正四方形体的斗,但均很少见到与使用(图17)。斗是打场与碾磨生活中的必用之物,也是容量器具。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十斗为一石。一斗麦子重约三十六市斤,一斗豆子重约三十六市斤,一斗糜谷重约二十八市斤。升子仍为木质、侈口、敛底的倒梯形容体,没有提梁。合子形似升子,但很少见到与使用。

34.铡子铡子为木铁结构的器物,有背、刃、墩、牙、椽与环等部件装订组合而成的加工器具,用以铡碎喂牲畜的饲草(图18)。铡背为铁质,厚约三分、宽约一寸、长约二尺多,头端部为弧弯形,头端距沿约一寸左右处有一径约四分的圆透孔,尾部有空圆铁裤,用以安装长约五寸,径约一寸多的圆木把,铡背内侧有深约七分的铁槽缝,用以套夹铡刀片。铡刃即铡刀片,宽约五寸,背长约二尺多,两头弧弯再直长约四寸,刃部稍弧弯,长约二尺多。使用操作:铡麦秸草时,一般需四人搭档配合,一人人草,一人压铡把,一人递草,一人担运铡碎的麦草入库暂存备用。农村人对铡子所编的民俗谜语:“老虎巨口大张开,牙齿长在嘴唇外,不吃粮也不喝水,专为牲畜吃得美。”随着铡草机的应用普及,铡子也将被逐步淘汰。

35.麦草铲 麦草铲由铁铲与木把组合而成。铁铲分为铲头、铁杆、铁裤筒与铁踏拐四个部位。铲头像古代的兵器钺,长约三寸、宽约二寸多、厚约一寸多,前端为弧形刃;铁杆长约一尺、稍弧弯、宽约八分、厚约三分,下接铲头,上接铁裤筒;铁杆的中部内弧弯侧垂直联结有一长约二寸、宽约八分、厚约三分的铁踏拐;铁裤筒内安装长约一尺的圆木把(图18)。农家喂牲畜的长麦草必须铡碎(短),长约一寸多。铡麦草时先从麦草桎上用手拔下(出)长麦草,桎的余草必须拔(切)齐,以防淋雨。桎的中上部的长麦草因压力小易于用手拔下(出),下部即用麦草铲铲切齐。也有用手拔齐的,不过较费力气。使用时,双手紧握麦草铲的木把,单脚用力向下踩踏铁拐,即可铲切断用与留的长麦草。

36.打墙杵(chu)子 打墙杵子也简称杵子、石杵,由杵头、杵杆和手把三个部件榫铆套装而成的建筑工具。杵头是用坚硬、质重的青石制作而成的扁圆体,略似光面的小南瓜,上下径约五寸,左右径约七寸,侧与底弧圆光滑,上部弧稍平,中心有深约一寸多、径约一寸多的圆铆。杵杆为长约一尺七八、径约一寸多的直圆木棒,下头开劈如斜形铆口,榫安于杵头的石铆口中,上头榫安于手把的中部。手把为长约一尺、径约一寸多,两头稍细光的圆木棒,中间与杵杆呈丁字形榫铆安装(图19)。石杵由一人操作,稍弯腰双手左右握把,提起杵头离地表约一尺二三寸,用力下捶,一个点连续捶打两次,第一次定准位置稍用力,第二次用大力,倒退挪位遍打虚软的土层面,使之坚硬结实。


图19打墙杵子、土坯架子示意图

农村修建住宅,是用石杵夯打地基、土墙、土坯、帮畔与砖石窑背的土层等,也用以夯打耕地的塄畔与水冲窟窿等。

打土墙以中秋时间为宜,因秋季多雨,便于采取湿土;阳光较强,便于新土墙干固硬化;农活较闲,便于使用劳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已经逐步用砖砌墙代替土打墙,既坚固耐用,又整齐美观。因此,石杵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减少。

37.土坯架 土坯架为小木板制作的建筑加工器具,用以打土坯作为建筑的砌墙材料。用厚约五分、宽约二寸,长短不等的四块小木板作前后左右挡板,两侧挡稍长且相等,前端榫铆套装于前挡的左右两端,稍能活动;两侧挡后部内侧各有一直立的浅槽,槽内套夹后挡板;再用一稍长大点的凹形方或圆木条套夹于两侧挡的后头,使其成为30×25×6(公分)的长立方空间(图19)。使用操作:把土坯架平置于稍大于己体的平光面石板上,架内壁与石板面稍匀洒草木灰,以利不黏土;饱铲三锨湿度合宜的素黄土倒于架内,用双脚拨平三跳踩实;用打墙石杵横排三行槌打十二个杵窝,每窝连捶两次;用脚后跟踢去凹套档,双手执两侧档的后头,夹扶立架与土坯,稍分开两侧档,右手执后档中部,左手执前档中部,倒转扶立架与坯至胸前空中,左手顺即取掉左、右、前档架,再按稳土坯,送至晒场侧立搁置,顺即取回后档,再套坯架、洒灰、装土、踩打。俗谚把打土坯的动作归结为:“三锨、六脚、十二个杵窝”。把湿土坯送到晒场平地,底、面相对,稍留空隙、横竖稍斜排,上下层稍交错咬槎垛垒成墙,遇雨必须遮盖保护,晒干后即速运回干储,以备建筑时砌墙使用。

38.砖斗 砖斗也叫砖坯斗,是手工制砖的工具。用厚约一公分、长短不等的六块小型硬木板,分别作为前、中、后、侧档与底板,榫铆套装成一个长立方体,体内有两个同大的26.6×13.3×6.7(公分)的长立方空间的容体,各档与底边用薄铁皮包钉加固。两侧档的端头为斜坡并与底板成半空槽,是为双手的抓端处(图20)。

制砖坯,是用素黄土加水渗透,用人的双脚反复踩踏调和,再用专制的铁锨多次翻转倒过调和成稠泥;把砖斗平置于凳或小土台上,空开两头的双手抓端处,左手抓取少量草木灰或沙子,撒入砖斗壁底,双手合抱调和好的稠泥稍用力甩入斗内,用小木板刮去长余的稠泥,双手端至晒场,斗口一长边着地,再稍猛翻转斗口着地,慢提起砖斗倒出砖坯,尽可能保持坯形不变;待砖坯稍干硬化,用小木板拍打修整方正与楞角,垛垒


图20砖斗、炕锤示意图

晒干保护。砖坯数足、干透后,即可装入专制的烧砖窑内,用煤火烧化至熟,封闭窑顶,担水大量倒入顶池,使水缓慢下渗,使砖坯氧化成青灰色。窑凉后出砖垛垒备用。一窑可烧二至三万砖。手工烧制的砖为青色,大小型号为8×4×2(市寸)的立方体,大于机砖的型号,体大色好,砌墙快速易剁。但质体较疏,易于风化,不如机砖坚固耐用。

39.手推车 手推车主要是木质结构,部件有辕、腿、轮、轮柱和车厢等。

车辕长约三尺多、宽厚各约不到二寸的两根方木条,使用操作:推土车平放,由两腿与轮三点支撑,用锨铲装粪土置于厢内,装满稍拍平实,避免抛洒。推车人站于车后的两辕之间,两腿分开,双手分别紧握两辕柄,提抬起车后部,车腿离开地面,装物重心放在车轮上,手臂与腿脚相互配合,掌握好土车的平衡,推车前进。推至堆放地点,稍猛力扶高土车后部,两手丢弃车辕柄,随即抓住两条车腿脚不使土车歪倒,车口着地溜出粪土。推土车主要在平地、硬路、短距离推送粪土,一车可装约四笼的容量,且较轻快省力。农田基建与整修住宅也可应用。现在随着架子车的普及应用,推土车早已绝迹。


图21手推车示意图

40.地碾子细砂石质器物,也叫麦碾子。体形为直桶长条圆柱,长约四尺五寸,直径约七寸,柱面稍平光,两头圆平面的中心各有径约一寸左右、深约三十分的圆铆,内安装长约一尺的圆木轴。使用时再套长约一尺七八、宽约四十分、厚约九分,一端有轴孔,一端有铆孔的木枷板,绳系绞紧,用牲畜挂拉滚动(图22)。地碾子主要在春季用于平原碾压麦地,使之根系塌实,保墒整地,可地碾碎麦苗(拔节前)田问的小土块,碾平地表,且不伤损禾苗。麦熟后便于收割。黄陵地区的地碾子很少,农家多用平光的旧地磨,磨平光麦苗田的地表。现时地碾子已经绝迹。


图22地碾子

41.骑鞍 顾名思义,是人骑马、骡、驴时使用的鞍杖,是木、皮、带、铁、垫片的组合物。鞍桥为木质,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略似多半个葫芦形状,稍高立,后半部略似少半个葫芦形状,稍平低,左右两侧用铁钉多道钉于鞍板,鞍桥的弧面包钉软牛皮板;鞍板是长约一尺、宽约五寸、稍弧弯的两块分板;垫片是长约四尺五寸、宽约一尺的白布袋内装适量旧棉絮,大针距缝成整体;前鞍桥右侧下端系钉长约四尺五寸、宽约二十四分的厚坚绷带,经畜前腹下拉紧,环套于前鞍桥左侧下端的短绷带参环,俗称“肚带”,使整个鞍杖固定于畜身背部;左右鞍板的中前部各系钉宽约十二分、长约一尺左右的厚坚绷带或皮条带,下头垂吊环形的脚踏铁镫;左右鞍板的后上部系钉宽约九分、长约一尺左右的环形尾秋带,环套于畜尾根部。骑鞍主要是官宦富户家的骡马披用,只供人骑坐。现已很少使用。

劳动诗歌篇

1.《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悯农》其一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悯农》其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江上渔者——《范文正公集》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0.《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古代劳作及农具图片

气象谚语及农业气象谚语大全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十雾九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夜星繁,大晴天。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冷得早,暖得早。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棉花云,雨快淋。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云交云,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东北风,雨太公。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南风头,北风尾。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昼雾阴,夜雾晴。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瓦块云,晒死人。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东风下雨,西风晴。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一场春雨一场暖。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七月北风及时雨。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蚂蚁垒窝要下雨。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 东虹日头西虹雨。

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星星眨眼天要变。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蜘蛛结网天放晴。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青蛙叫,大雨到。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6、乌龙打坝,不阴就雨。

7、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

8、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9、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

10、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11、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2、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

1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14、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1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16、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18、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9、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2、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3、开门风,闭门雨。

4、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5、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6、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7、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

8、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1、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

1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

1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14、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1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16、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17、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18、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19、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20、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21、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22、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观物象测天谚语

1、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2、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3、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5、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6、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7、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8、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9、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10、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11、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12、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14、螳螂乱飞,有阵雨。

15、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16、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17、蛇过道,大雨到。

18、知了鸣,天放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