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关于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2-12-28 19:47:1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关于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关于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咸宁要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工业转型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如何认识咸宁工业的转型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4-6月,我先后前往各县市区及咸宁高新区,实地调研了南玻光电、三赢兴电子、天瑞汽配、金盛兰冶金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开展了系列座谈,听取了企业家代表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听取了各县市区对工业转型发展的情况介绍,也向有关部门了解了全市工业项目建设情况,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现结合实践工作中的所见所得,谈谈对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依据

工业转型发展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咸宁工业发展的现状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将各种相关数据和考察过程中的感性认识相互印证,可以得到咸宁市工业发展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画面。

(一)工业增加值占比髙,工业化仅过半程。2019年,咸宁市实现GDP1594.9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704.9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90.08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5:44.2:43.3。可以看出,工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

(二)工业税收占比高,仍然是咸宁的“钱袋子”。2019年全市全口径税收收入122.64亿元,工业企业完成税收49.18亿元,占比40.1%。全市税收过亿元的企业9家,其中工业企业6家,纳税前3名的都是工业企业;税收过5000万元的企业20家,其中工业企业10家。

(三)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不高。2019年,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食品饮料、森工制造、电力能源等六大传统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达681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69.8%;营业收入达到1357.3亿元,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的72.9%,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仪器仪表工业、汽车工业、通用设备工业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工业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占总量的12.8%,发展速度虽快,但短期内仍无法支撑咸宁经济。

(四)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多。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62.28 亿元,占全省的4.1%,占比居全省第9位。目前尚无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和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差距明显。武汉市汽车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宜昌市化工产业、襄阳市汽车产业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这些城市1个重点产业就比我市工业规模还大。十堰市汽车工业,孝感市、荆州市和荆门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我市规上企业976家,数量仅占全省总数的6.26%,居全省第8位,与省内、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省内黄冈(1365家)、荆州(1181家)、孝感(1160家)、荆门(1063家)等地市都超过了1000家,周边的岳阳有1379家、九江有1866家。我市平均每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9亿元,居全省第13位。产值过10亿元企业仅8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仅1家,入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企业仅2家,入围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企业仅6家;湖北省本土上市公司112家,咸宁市仅1家。

(五)创新水平不高,整体实力不强。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规上企业仅196家,仅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0.6%;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建有科技创新平台的仅28家,覆盖率仅为31.9%,且科技创新平台绝大多数档次较低、发挥作用不明显;代表更高水平的省级平台总数21家,占全省总数仅1.9%。规上企业平均每家研发费用141.4万元,居全省第9位,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6.2%,武汉市的16.1%。另外,我市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低端,布局分散、链条较短,大部分企业生产的都是非终端产成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如我市有电子信息类规上企业70家,2019年完成产值136.3亿元,产品涵盖手机摄像头、盖板、数据线、电池等领域,也向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国内外智能手机巨头提供零部件,但只是涉及手机硬件制造部分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

(六)绿色发展不够,部分企业环保压力大。2019年,全市规上企业中属于六大高能耗行业的企业达285家,营业收入达到649.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4.9%,比全省水平高6.6个百分点。全市化工、钢铁冶金、火电等行业企业82家,实现营业收入327.6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7.6%。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污染防治、安全生产整治等工作的深入,企业发展面临很大的环保和安全生产压力,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煤改电、煤改气、排污治理、清洁生产和安全防患等压力,需要不断加大环保、安全生产投入。

(七)营商环境有待优化,配套服务仍需完善。企业普遍反映,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健全,“一网通办”效能受到影响;涉企督查检查多,调研座谈多,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惠企政策的发布渠道还比较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抑制了政策红利的及时释放。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用电成本和物流成本偏高等制约企业发展,部分工业园区停水停电影响企业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政策重心集中在“引才”上,对“用才、育才”环节关注不够,往往出现“引进难、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

二、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要实现咸宁工业转型发展,必须着力在绿色转型、市场转型、创新转型、产业转型、服务转型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

(一)将绿色转型作为发展底线,打开咸宁工业的广阔空间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要不断完善立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及时修改环保法规;要不断强化执法,凡是法律禁止的,做到令行禁止,防止反弹;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做到环保法规、绿色崛起理念人人知晓、自觉遵守。要走出一条严守环保红线、逐步提高环保标准、实现“富裕的绿色”新路。

二是创建绿色园区。以嘉鱼潘湾工业园、通山石材工业园等为改造试点,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园区污水废气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对园区企业实行环保信用评价,加快实施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技术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

三是打造绿色工厂。选择一批生产工艺和设备先进、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对标对表“国家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活动。推进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统筹考虑产品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环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给予奖励或政策优惠,以示范为引领,逐步实现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二)将市场转型作为首要任务,释放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一是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总结、推广“红牛—奥瑞金—华源印铁—立邦涂料”、金盛兰“1 5”项目产业链招商的经验,围绕我市医药卫材、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策划一批产业链终端产品招商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20强、上市公司、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品牌企业,开展精准招商,致力于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总结通城县“创业回归工程”的经验,探索实施“鄂南校友回归工程”“咸商咸才回咸计划”,在各方面给予回归创业者支持。加快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厂房、楼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建立创新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人士提供场地。

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实施“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擅长的领域,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十年磨一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市场独占性。大力践行“深实严细久”的工作作风,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和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逐步做大做长做强产业链条。

(三)将创新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一是坚定不移地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企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项目清单管理,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让更多的项目纳入技改,让技改项目争取更充裕的资金,让老企业焕发出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挖潜提质。

二是锲而不舍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生命力,“两化融合”是直接推动信息化与产业、企业的融合,是增长方式、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力提升、管理变革、节能降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等各环节的战略推动力,科技创新在当前主要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平。一要推进“万企上云”。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各类云上交流平台,方便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收集、发布各企业产品供需信息,致力于帮助市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打通“内循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要推动智能制造。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推进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高端产业创造、商业模式改造,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三要做实“两化融合”。加快工业生产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等先进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延伸,由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三是持之以恒地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咸宁的后发优势,结合国际技术转移的规律,积极引进适用技术,推动企业由落后技术升级到过渡性技术,然后再从过渡性技术升级到先进技术。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标准咨询、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四)将产业转型作为不懈追求,加速推进工业化新进程

一是奋力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市工业的支柱和基础,做强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绕不开的课题。壮大传统产业,突出存量变革,一要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二要做加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弥补传统产业链条上的空白和短板,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支持现有企业追加投资、扩大产能、提升技术。

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动增量崛起。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工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进行招商,重点培育,横向做宽、纵向做长产业链条,做大规模,使其占工业比重逐步提高,逐渐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三是聚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有咸宁区域特色的,由咸宁的自然生态秉赋、历史文化积淀、产业发展传统与创新等特色资源决定的产业。要扶持桂花、茶叶、楠竹、莲藕、苎麻、油茶、中药材等咸宁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以及石材、矾、云母、涂附磨具等特色产品制造类龙头企业创新营销方式,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形成特色产业增长极。

(五)将服务转型作为主要抓手,共谱咸宁工业崭新篇章

一是布好局,引好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高质量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为工业转型、发展定好目标,选好路径。一要加强咸宁产业发展研究。依托湖北科技学院的科教力量,联合市经信局和市社科联,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成立咸宁市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对产业规划布局、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研究。二要推动校地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加大对本地中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型、专业型人才,使本地院校更精准的为我市输出适用人才。充分发挥本土中高等院校科研团队和人才优势,在职教城探索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转换中心,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把好关,服好务。在用生态红线和法律规范为市场行为划定活动区域、把好进入关口的前提下,重点为市场主体服好务,搞好配套。一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公平竞争;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优化、整合人才政策,创造高层次人才柔性用人机制,尽可能发挥人才支撑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建立细分行业商会和互联网交流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二要不断改善软硬件配套条件。完善工业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道路、公交、通讯、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对工业园区及周边生活、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加强航运码头、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科研创新、创业孵化、会展、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市委常委、咸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杨良锋

来源:咸宁发布

1 咸宁所有小区将逐步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

2 咸宁这39家校外培训机构上“黑名单”!

3 咸宁这几个地方免费泡温泉!国庆约起~

4 定了!分批取消!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