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电弧是如何产生 过零检测电路在抑制电弧中的应用实例「电路电弧怎样处理」

时间:2022-11-21 14:23:09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电弧是如何产生 过零检测电路在抑制电弧中的应用实例「电路电弧怎样处理」,关于电弧是如何产生 过零检测电路在抑制电弧中的应用实例「电路电弧怎样处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事电力电子、输配电、工控行业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在断开主控制回路的机械式开关时,在触点上都能看到电火花现象,并伴随着发热。在主回路切断前,电流越大,那么所产生的电火花越严重。这种现象就叫做拉弧现象。电弧主要发生在大电流分断时的机械触点之间,久而久之会对触点造成腐蚀,并有可能导致火灾或者爆炸,严重威胁生产、财产安全。相关行业的工程师一直在努力寻找抑制电弧的有效方法。下图就是接触器在分断时产生了电弧现象。

1 - 触点带电流分断时产生的电弧

1 什么是电弧,电弧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电弧

电弧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原本接触的两个触点通有大电流,在触点断开的瞬间,电子或离子游离到空气中并瞬间产生电火花,致使周围的空气自持导电,所以在电弧发生期间两个触点还是导电的。电弧持续的过程叫做拉弧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持续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一般不会超过一秒,但是在整个拉弧期间,电弧携带了巨大的能量和高温,可使周围的易燃物瞬间引燃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2 - 配电站产生的电弧

电弧存在以下特点:

1) 起弧电压、电流低。电弧并非是高压、高电流的专属,其实只要回路电压超过20V,电流超过80mA,机械式触点在分断时,就可能产生电弧。

2) 能量集中、温度高。在触点分断瞬间,电弧被瞬间释放,产生高温高能量的电火花。

3) 易游离、易变形。由于电弧是气体放电,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游离、变形,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想办法灭弧。

4) 导电性能良好。电弧是导电的,延迟了触点的分断。

3 - 被电弧腐蚀的触点

2 电弧是如何产生的

电弧是如何产生的呢?机械式触点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活动距离非常小,在触点分离时,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也在减小,导致触点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大,流过的电流致使触点之间的温度上升,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温把触点表面液化。同时,在触头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电场,触点在分断时,内部的电子就被电场拉了出来,形成了电场发射,使电子、离子被游离就形成了电弧。

4 - 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瞬间

3 电弧如何抑制

电弧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抑制不能消除。从机械结构的角度,可以使用灭弧室和灭弧栅来隔离电弧。灭弧栅是由很多灭弧片所构成的,灭弧片将灭弧室分隔成很多个独立的空间,电弧产生后通过磁吹的方式将电弧引入灭弧栅所构成的空间中,使电弧被拉长导致无法维持,从而加速了电弧的熄灭,起到了电弧抑制的效果。灭弧栅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5 - 灭弧栅隔绝电弧原理

交流回路和直流回路在分断时都能产生电弧,同等条件下,交流所产生的电弧要弱于直流所产生的电弧,这是因为交流电是有方向的,每半个周期交流电会过零,削弱了电弧。所以,在交流应用中会通过过零检测来判断零点的到来,并在过零点附近时将回路断开,因为零点附近电流小,触点分断时消除了电弧产生的必要条件。

4 如何设计过零检测电路

交流电具有方向性,可以通过整流桥整流为脉动直流,再经过光耦隔离后将零点信号输出。或者采用双向光耦的方案,将零点信号输出。这里采用整流桥的方案设计过零检测电路,所设计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6 - 过零检测电路原理

交流电经过整流桥后,变成了脉动直流,交流电的负半周期被翻转为正,在过零点以外的地方都可以使光耦导通,而在零点附近光耦截止。光耦的输出端连接上拉电阻。波形分析如下:

正半周期:光耦的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出端导通,输出信号为低电平;

负半周期:光耦的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出端导通,输出信号为低电平;

零点附近: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截止,输出端截止,输出信号为高电平。

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7 - 过零检测电路的波形

从上面的波形可以看出,只要检测到高电平即可判断零点来临,这时候只要控制接触器/继电器的线圈,就能保证触点在交流零点电流最小的时候断开,从而抑制了电弧的产生。多触点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延长了触点寿命、保障了财物安全。

5 过零检测电路的优缺点

过零检测电路是抑制电弧的辅助手段,在主控回路中告知处理器零点的来临,处理器及时在电流最小的零点处将主回路断开,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电弧的产生。但是该电路只适用于交流回路,不适用于直流回路。直流控制回路地电弧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来解决,依然依赖于磁吹、灭弧室、灭弧栅、充惰性气体等方式。

固态继电器虽然是电子式触点,不存在电弧的问题,但是电子式触点过大电流能力有限并且需要加装较大体积的散热片,增加了成本和体积。

总之,电弧是行业问题,不可避免,目前抑制电弧的手段非常有限,行业内的工程师一直在努力的研究抑制电弧的有效办法。

本文为“玩转嵌入式”原创文章,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您可以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与嵌入式、单片机、科技相关的内容。感谢。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