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欧双碳合作:开放共享,奔赴净零未来(组图)

时间:2022-09-14 16:02:52来源:网络整理

当前,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国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后疫情时代。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为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有效应对全球变暖挑战,对话、交流与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9月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欧中贸易协会共同主办的2022第八届欧洲论坛在布鲁塞尔和上海同时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欧双碳合作:开放共享,走向净零未来”。中欧政商学界的决策者、企业家、专家学者就“碳中和”、全球环境治理、绿色金融、可持续复苏等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探讨,提供新思路为新时代、新形势、新阶段中欧绿色转型与合作,全面提振中欧企业家合作信心。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等双碳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世界“碳中和”事业的先行者,欧盟的碳减排行动起步较早,具有相关技术优势。欧盟绿色科技产业引领世界,新能源、可持续农业、氢能、核聚变等低碳技术创新也走在世界前列。 2005年,中国与欧盟正式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在能源、气候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欧交流合作的步伐并未停止。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论坛伊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王宏和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会长Jochum Haakma分别致欢迎辞。

欧盟碳交易体系_欧盟碳排放交易_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排放量上报给谁

王宏总裁首先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需要多方深入合作。中欧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经贸伙伴,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共同利益,具有广泛的共识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她强调,中欧“欧洲论坛”是学院推动中欧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抓手。十年来,已成为中欧商界精英交流的高端平台。长期以来,中欧一直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在学院最新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引领责任教育”也被确立为八项战略举措之一。 2017年以来,中欧持续发布ESG白皮书; 2020年,学院建立了四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ESG是其中之一;中欧教授不断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 Neutralization”和ESG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校友和社会的需求。中欧倡导校友企业自上而下开展双碳行动,鼓励全球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6000余名校友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继续努力。希望本次论坛为深化中欧双边关系和务实合作提供新智慧,为低碳转型提供好战略,为共同谱写双碳合作新篇章再添助力。

随后,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会长Jochum Haakma致欢迎辞。他说,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新冠肺炎疫情并未阻碍双边经贸合作。疫情期间,中欧双边经贸需求依然旺盛。 2020年中欧商品贸易额将达到5880亿欧元,2021年将超过6000亿欧元。2020年上半年,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5%。 2021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将从65亿欧元增加到90亿欧元。他强调,中国对欧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消费品和汽车等行业。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相关产品的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对推动欧洲的碳减排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洪建公使致开幕词。他说,绿色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中欧绿色合作,离不开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维护气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维护应对气候变化的互信基础,妥善处理绿色监管分歧。

欧盟碳排放交易_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排放量上报给谁_欧盟碳交易体系

他说,“中欧交往47年最大的启示是,虽然双方制度不同,但并不妨碍彼此求同存异,实现合作共赢。中欧在碳市场建设、可持续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充分证明,双方是伙伴,不是对手,合作远大于竞争。”

他强调,中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不可能完全同步。绿色监管措施的差异甚至分歧在所难免。中欧要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相向而行。 ,消除人为阻力,为双边和多边领域的绿色合作进程营造互信的良好政治环境和公平、开放、共享的经贸投资环境。

随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发表了题为“携手中欧共创零碳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欧在碳排放水平和趋势、能源和碳定价等方面确实存在显着差异,但双方仍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 “尽管存在分歧,但中国和欧盟将受益于深化合作。双方可以在六个领域开展合作:排放交易体系(ETS)、贸易、技术、金融、海洋和森林。”他进一步强调,中欧应确保地缘政治、能源问题和短期主义不破坏合作或减缓减碳进程。

接下来,中欧欧洲总监Dominique Turpin发表了演讲。他说,迫切需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欧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推进减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全球减碳方面,中欧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搭建沟通平台,充分探讨未来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并推动政商界迅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排放量上报给谁_欧盟碳排放交易_欧盟碳交易体系

在接下来的圆桌讨论中,欧洲商业总监Markus Beyrer、优美科电池回收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兼法兰德斯中国商会主席、上汽华域汽车系统有限公司董事Kurt Vandeputte,总经理张海涛、In3act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Guido Giacconi、中欧金融学助理教授王仁轩等五位嘉宾围绕各自领域展开了主题讨论这个论坛的。圆桌讨论由中欧阿斯彭学院创始人兼监事会主席伊万·霍达克主持。

圆桌讨论环节上图:布鲁塞尔现场(从左至右:王仁轩、Guido Giacconi、Kurt Vandeputte、Markus Beyrer、Ivan Hodac);下图是上海会场,张海涛

Markus Beyrer 认为,中国和欧盟应在《巴黎协定》和 WTO 下的气候和环境倡议上开展更多合作。 Business Europe也希望与中国合作伙伴和各界同仁分享更多减碳实践。

库尔特·范德普特在讨论中指出欧盟碳交易体系,要推进减碳进程,最重要的是推动能源转型,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推动减碳的过程中,优美科采取了减少直接碳排放、使用替代能源和促进能源转型三项措施。他强调,监管机构可以制定标准和共同的碳减排目标,行业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合作。 “目前,中国矿业发展迅速,从南美到非洲,再到东南亚,都有国际合作,中国需要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展现中国形象。”

张海涛表示,推进“双碳”工作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双碳要求正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规则之一。 “以汽车行业为例,欧洲一些知名汽车制造商对其供应商的碳排放等级有明确要求,不达标的企业不能进入供应商名单。减碳可以说是一件大事许多公司的生死存亡。”他强调,双碳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从公司的原材料、能源、产品,到公司的生产、物流和整个价值链。做好双碳工作,将使整个企业价值链更加绿色、高效、低碳。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

Guido Giacconi强调,未来中欧在减碳方面的合作机会很大,包括绿色氢能、循环经济等。此外,在提高电网灵活性、改革电力基础设施和需求方面应对机制,创新区域供热 中欧在系统、新型交通、绿色建设、智能电网、水土生态保护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王仁轩教授介绍了他对开放中国债券市场等课题的研究。他强调,中欧合作空间广阔。比如欧盟碳交易体系,双方可以建立更统一的分类标准,建立更好的资金进出监管框架的准入标准;中国和欧盟的金融市场应该进一步融合,比如让欧洲加强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全球的碳减排事业。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Patrick Nijs出席论坛并发表看法。他表示,应鼓励中欧共同创新,加强双方企业合作。中欧都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包括农业发展方式。 “欧洲有共同的农业政策,中国也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考虑通过碳债券激励农民,让他们更愿意从事有机农业。”

欧盟碳排放交易_欧盟碳交易体系_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排放量上报给谁

论坛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院长丁元教授致辞。他表示,中欧商学院是亚洲第一商学院,也是中欧合作的结晶。它是中欧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中欧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动中欧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法兰德斯-中国商会执行董事Gwenn Sonck 致闭幕词。她说,目前在华欧洲70%的企业已将实现“碳中和”纳入自身发展规划,40%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碳减排团队,并采取行动推动低碳发展。文化,让消费者建立低碳文化。碳意识,这些都将有助于中欧在减碳方面的合作。

面对 COVID-19 大流行、地缘政治危机和世界格局快速变化的影响,平等对话与合作尤为重要。本次“欧洲论坛”为中欧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推动双方在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作为中欧商界精英交流思想、寻求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中欧“欧洲论坛”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走过十年。十年来,中欧举办了在1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30场海外论坛,邀请了200多位全球名人发表主题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000多名参会者,包括国内外参会者。商务嘉宾、政府官员、知名教授和行业领袖。海外论坛聚焦中国及全球最新、最热门的话题,不仅输出中欧教授在国外的知识和观点,更与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助力中国与全球工商界保持对话,开放合作,互惠互利。共赢,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