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清华教授疫情有感「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

时间:2022-11-24 19:53: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清华教授疫情有感「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关于清华教授疫情有感「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毕业季在即,“首批00后毕业生即将踏入职场”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在讨论焦点中,00后鲜明反对领导PUA、996、画大饼等职场恶习的行为被放大,仿佛他们生来反叛,注定会颠覆固有规则。

但潮水的方向难以轻易改变,在每年都是“史上最多毕业生”的说法背后,更多年轻人不想卷了,“早点退休”成为00后的终极目标。

这种想法最早源于“财务独立,提早退休”的Fire哲学,随着职场主体更新换代,它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一种流行的工作态度。

为什么年轻人不想卷了?他们在焦虑什么?00后进入职场之后会产生什么变化?企业需要如何管理这批“后浪”们?

最近,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先生在访谈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年轻人的职场心态以及企业“以人为本”治理之道的认识。

“能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宁向东看来,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赛道,赛道或拥挤或宽敞,但始终存在竞争,宁向东亲历时代阴晴不定的抛弃和机遇,对这一道理洞隐烛微。

所以他并不对年轻人的躺平行为指手画脚,而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他说“每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这种生活方式里获得快乐,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不论躺平与否,做到尊重自己,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这种生活方式里获得快乐就好

征服不了世界,就征服自己的内心,大概就是这种"以躺明志"的境界。

但另一方面,他觉得年轻人很难真正地躺平。

“从古今到中外,我个人觉得躺平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但是很多人是躺不住的,他肯定会站起来。”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塔尖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所以更多人一定会站起来,哪怕不是为了获得单纯经济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找到生存的价值,这是人性最深层次的诉求。

政治学者福山在写《政治秩序的起源》就说,人对于存在感、价值感、被尊重的这种需求,是人类文明一直源源向前的核心动力。

vlog博主尤那沙也曾发布《不上班,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工作中产生的社会连接对于个人感知生命力的重要性。

在不上班的一年里,她逐渐丧失对于时间的掌控,与社会彻底失联,自我情绪却无限放大,陷入内耗,感觉是一个空心的假人。

“不上班”这个行为让她开始怀疑自身价值,就像脱产考研、被迫隔离等事件一样,人在其中逐渐丢失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由此陷入“无意义”的混沌状态。

虽然总是在说躺平,但不可否认,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追求尊重与实现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人本质上是群居动物,大部分人不会永远躺平的原因就在于需要“站起来”与社会建联,寻找自身被需要、被认同的价值。

宁向东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将此总结为“身体可以躺平,精神必须站立。”

他尊重年轻人各种各样与世界联结的方式,躺平也是一种选择,但他保留人最终会选择站立的意见。

在他看来,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勤奋也决定了青年人不会永远躺平。

竞争从来不在华夏文明里缺席,而从选择躺平到选择站起,才意味着一代人的觉醒,一代人的成长。

“当这代人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来了,当然一定要创造让他们站起来的环境。”

宁向东强调要多鼓励年轻人,主动为他们创造站起来的条件。

特别是在内卷越来越严重,上升渠道越来越狭窄的当下,如何给青年人创造更多机会才是整个社会以及企业的必修课。

此外,从教育的底层逻辑入手,他认为改变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范式也迫在眉睫。

简而言之,大学不能仅仅为青年人提供理论知识,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传授更多的实践技能。

在宁向东的观点里,年轻人躺平是表层现象,但追求自我实现是永恒的。

“躺平”现象不应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为年轻人树立自我实现明确的路径和标志才是更多人应该思考的。

公司治理:一种共生的智慧

迎接新的一代,创造让年轻人站起来的环境,企业理应先走一步。

这关乎公司治理的方式,也是宁向东一生研究的方向。

对于年轻人,他充分理解他们的潜能以及身上的不稳定因素。

每一代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在宁向东成长的时代,平均主义是主流,每个人都差不多,社会节奏也慢,书信通讯一来一往都要半个月。

而在当下,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多数00后的物质生活相对丰裕,工作诉求远远强于简单的吃饱穿暖,对于工作的态度也更随意,不稳定成为一种常态。

但相同的是,每一代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

企业应当认识到这一点,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尊重。

尊重的关键是企业家对人性的精准洞察,以“人”为核心,这也恰恰是宁向东总结的企业管理底层逻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与需求,企业管理与规划应当立足于当下,以“人”为核心

在访谈里,他提到自己最近在看电视剧《人世间》,剧目本身从底层老百姓视角出发,展现中国五十年社会的变迁,这里面既包括经济学,也包括宁向东一直关注的人性。

人性和商业的结合在剧目中的呈现深深吸引他,如剧中“六小君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受利益驱使而不同,特别是德宝和春燕最后为分房举报大哥周秉义,把“人性趋利”这一特点诠释地淋漓尽致。

他还常常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其中有条扶贫线,公司的合伙人,叶晓明、刘冰等都有各自的盘算,主角丁元英则激励朴素的农民,让他们可以打磨出一个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产品。

小说中关于公司散伙的一部分,更是宁向东建议学生反复看的,在散伙前的逆境里,公司合伙人的本性暴露无遗,而顺境下看到的所谓人品和心胸,往往都是表象。

宁向东在每一个商业故事背后,理顺人的行为动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性,并参透企业家的成功密码: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和感知力,有格局和器量去整合资源并付诸行动。

他认为“人性”才是管理的基础,而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种共生的智慧,作用只有两个: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并干出一番事业;让不认同和不能干的人在恰当的时间离开。

也就是说,好的公司治理要无限放大人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必须做到人员的合理配置与管理,而它的前提在于深刻洞察人性

而研究亚马逊公司,并编写《亚马逊编年史》也正是因为宁向东看到了亚马逊在放大人的力量上的可借鉴性。

比如在物流运输领域,亚马逊会思考快递小哥长时间送货腰椎如何不损伤,搬东西如何不受伤等问题,可以很好地将提高运营效率和工人福利这两件事融合在一起。

在公司发展向规模、效率、成本等因素看齐之外,亚马逊更考虑发展的品质,具备人文的关怀,这是宁向东所佩服的。

此外,亚马逊有若干文化,客户第一是首要的,这也是亚马逊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创始人贝索斯二十多年为一日,每年发布的股东信中都会强调这一点。

“人”的意志对内对外的维护和实现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价值观,而是一种精神,超越所有商业意义。

公司治理的共生就依赖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在承认人性自利性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合作的架构,在组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建立有效的平衡,这都需要壮大企业家智慧的力量。

共生,不是让人忍让,不是文化教化,而是追求利益的契合。平衡,不意味静态的平等,而是动态的演化和持久的合作。这是宁向东站在经济学视角下追求的和而不同。

而追求“和而不同”,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核。

共生智慧:一种时代的选择

宁向东解剖企业内部的管理逻辑,更关注企业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和超越经济的人类命运。

他观察到,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成为好像是石油、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持续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树立数据是重资产的意识可能不需多言,但要在数据时代站稳,还是需要掌握传统公司治理共生的智慧。

这种共生,其实是在承认人性本能基础上,追求不同利益的和谐分配。

本质上,它是“和而不同”文化的一种实践方式。

共生的智慧,外化于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他认为追求经济发展固然重要,正视环境急剧变化造成的威胁也尤为紧迫。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同样需要共生,来对抗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所以,共生的智慧决不仅仅局限于公司治理,还能够庇荫个人、人与人、全人类在当下及未来的选择和发展。

对宁向东个人来说,这种共生的智慧也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平衡之中。

无数知名头衔背后,宁向东好像站立于利益顶层,能对宏观经济建言献策,也能日常接触并指导亿万产值公司。

但熟悉他的人,都会用“淡泊”这个词形容他。

正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宁向东教授

他曾花八年时间写一篇研究论文,一生专注于研究公司治理这个相对“小”的方向,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思考他的问题。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他认清和国外的经济学教育差距,主动承担使命,但从不因学术问题为自己设置压力。

现今内卷严重,贩卖成功焦虑一度甚嚣尘上,我们在访谈中向他讨教成功的要义。他坦言,在有幸福感、满足感状态下的平静是一种成功。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无疑是宁向东的人格魅力。

出世入世之间,宁向东是舍得用八年时间潜心写出一篇论文的学者,也是能够站在时代浪尖精准捕捉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业界专家。

面对普遍的社会焦虑和时代变革,宁向东秉持和谐共生的中华智慧,致力于探索青年人和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和。

从年轻人的职场心态,到企业家“以人为本”的治理之道,宁向东给出的建议都遵循具有人文精神的“共生智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