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津云日纪」 西电东送——南线第一度电由此送出 第一个灯泡由它点亮

时间:2022-12-08 12:23:09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津云日纪」 西电东送——南线第一度电由此送出 第一个灯泡由它点亮,关于「津云日纪」 西电东送——南线第一度电由此送出 第一个灯泡由它点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生桥二级电站

位于黔桂两省区交界的南盘江上

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在时间和空间上

它是西电东送的第一个电源点

也是西电东送的发源地

2001年1月3日,被称为中国“西电东送”第一站的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最后两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这两座大型水电站10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

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进入广西隆林县桠杈镇纳贡村,在红水河上游南盘江畔,一座引水式水电站屹立于雷公滩段峡谷之上,这座水电站就是被称作“西电东送发源地”的天生桥二级电站,该电站装机容量132万千瓦,最早于1979年开工建设。电站建设历时20年,数千名建设者为之拼搏,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劳动。

据时任天生桥二级电站工程项目部经理王明均回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建设工地属于喀斯特地质地形区,当时他负责的3号引水隧洞的建设必须穿行于这个“地质博物馆”中,建设这种“地下长城”困难重重。3号隧洞地下有16个断层破碎带,溶洞群、地下河数不胜数。在大规模施工的时候,隧洞里有近10个工作面同时进行,开山放炮的、装车运渣的、灌浆施工的,人来车往,协调难度极大。洞内充斥着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大量的有害粉尘,3米之外几乎看不见人,施工环境异常恶劣。仅1年时间,王明均就在洞内遭遇掉块、岩爆、爆破等种种意外,3次与死神擦身而过。

经过一批批建设者的奉献和努力,在地势艰险的云贵高原上,天生桥二级电站拔地而起。1992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0年全部6台机组并网发电,有力支持了当时极度缺电的广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百年兴邦计

中国人对于“西电东送”最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00年前。1919年,孙中山先生历时三载、将“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的《建国方略》问世。他在著作中提到,“可以在珠江水系的红水河下游筑坝拦水,以利航运和发电。”不过,孙中山先生的构想在那个年代始终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东部电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为解决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矛盾,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西电东送”的决策部署开始提上日程。

“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停电是家常便饭,家家户户都要备调压器,工厂经常‘开四停三’,直到2004年,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完成,电荒才得到解决。”谈起在广东亲历从严重缺电到用电状况彻底改变的岁月,南方电网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庆江感慨不已,而这一改变,主要归功于“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工程的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施“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的。中国地域辽阔,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中部,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开发西部的能源资源,实施西电东送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满足东部地区电力需求,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到目前为止,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已形成8条交流通道、10条直流通道的电网结构,送电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结构最复杂、运行最稳定、利用最高效的大电网之一,对优化中国网架格局、促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电网科技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综合新华网、科普中国、搜狐网、中国政府网

津云新媒体编辑 陈汝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