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全球二氧化碳施肥效应40年来呈下降趋势

时间:2020-12-14 14:02:44来源:互联网

12月1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外科学家在全球变化和陆地碳循环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2)施肥效应近40年来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养分和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变化可能是CO2施肥效应下降的原因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上升。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在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应),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即碳汇能力),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速率。在全球尺度定量评估CO2施肥效应,并分析其时空变化格局,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其变化趋势。

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教授张永光介绍,该研究首先基于系列卫星传感器的观测数据,得到了1982~2015年全球新型植被指数数据,验证其作为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指示器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全球植被CO2施肥效应的检测—归因模型,揭示了近40年全球CO2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人员还结合欧洲地区叶片氮磷观测和全球陆地水储量等遥感数据,总结出了导致这些变化的可能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CO2施肥效应在近40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2001~2015年的全球CO2施肥效应比1982~1996年显著降低。而且,全球超过70%~80%的陆地植被区域CO2施肥效应呈现下降趋势,欧洲、西伯利亚、南美洲、非洲大部以及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但少部分地区CO2施肥效应存在上升趋势,例如东南亚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

进一步研究发现,欧洲植被叶片氮和磷浓度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叶片氮和磷浓度的变化显著影响CO2施肥效应的变化趋势。

同时,遥感GPP对水分供应的敏感性显著增强,表明植被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水分供应状况的变化也可能是CO2施肥效应下降的原因之一。

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更准确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预测未来气候变暖速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7772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