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角膜”微观两会(三):我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有望于今年6月用于临床

时间:2022-07-31 10:57:35来源:化工仪器网

今天,聚焦化工小新为大家分享来自化工仪器网的《微观两会(三):我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有望于今年6月用于临床》。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有望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装上人工角膜后,情况良好的可恢复到1.0的视力,目前已有30多个临床病人,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此举将为更多的中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图源:中新视频微博截图

何为人工角膜?

所谓人工角膜,本质上是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制成后类似人体角膜。其结构一般由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两部分组成。其中光学镜柱采用的是光学特性优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材料制成,用以替代病变后阻碍眼球光学通路的浑浊角膜,而周边支架相当于连接光学镜柱和周边组织的桥梁。

然而人体角膜十分脆弱,是一种位于眼球前面的呈现半球形且表面十分光滑的透明组织,主要由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组成。这就要求作为临床替代品的人工角膜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角膜病、白内障成为眼盲二大主因 人工角膜技术是医学治疗关键

目前,在人类临床诊治上,眼盲的原因主要为白内障和角膜病。其中超过1000万人的眼盲是由角膜病引起,80%可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脱盲。然而在实际救治上,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却存在严重弊端,一是角膜供体的来源困难,且僧多粥少,多数患者难以得到移植角膜供体;二是手术成功率低。

人工角膜内皮作为人角膜内皮的等效替代物,不仅可用于角膜内皮盲患者的临床治疗,且可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的临床治疗,是眼盲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现代医学技术。

此前的人工角膜手术藏有众多并发症 制成材料成为研究痛点

人类现代医学体系的建设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然而人工角膜的研究历程却已有200余年。早在1789年,法国眼科医师Pellier de Quengsy就率先提出将玻璃片植入混浊角膜以恢复视力的理念,1872年Weber医生进行临床诊治时,首次将一片水晶玻璃植入患者角膜,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创了人工角膜的植入史。

然而在后面2个实际的发展历程,人工角膜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实际临床运用中,使用的角膜材料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出现了角膜溶解、植入物排出、人工角膜后增生膜等众多后遗症,因此在临床诊治上,保守治疗者居多,人工角膜手术一般只作为后的选择。

我国于2013年诞生人工生物角膜

2013年,人工生物角膜诞生在我国。根据央视网此前报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人工生物角膜,并且多次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其移植后的总有效率达到94.5%,愈后效果接近人体角膜。

与传统人工角膜不同的是,该人工角膜是生物角膜,材料是以猪角膜为原料,经去细胞、去抗原处理后,保留其天然角膜的三维立体结构,降低其免疫原性,有效防治了产生免疫排斥的反应,可逐渐与人体原有的角膜组织整合。自此,我国正式进入该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阶段,打开了人工生物角膜的医学研究大门。

后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常常感叹现代医学的先进性,但也需看到它发展的曲折性,以及不同于其他事物,医学具有极大的严谨性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医学发展,同时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随着现代医学不断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技术终将造福人类。

好了,关于“角膜”微观两会(三):我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有望于今年6月用于临床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