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加拿大的火灾「1·26哥伦比亚矿难」

时间:2023-02-11 11:57:0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加拿大的火灾「1·26哥伦比亚矿难」,关于加拿大的火灾「1·26哥伦比亚矿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一座钾盐矿井发生了火灾,55名工人被困井下,但仅仅一天就被成功救出。55名工人能够安全升井且身体状况良好,得益于该矿井装设的“井下避难所”(避难硐室)。

萨斯喀彻温省矿井避难所

当天发生矿井发生火灾事故后,井下人员及时到达避难所位置,这个避难所中配备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并提供内部供氧、通讯、逃生设备。工人在避难所中待了一天,与此同时,通过通讯系统,救援人员正在进行空气检测测试,并告知避难所中的工人救援情况。当证明井下危险源已被排除之后,困在井下的人员安全升井。

其实,井下避难所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实例实例还有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2010年发生在智利圣何塞铜矿的坍塌事故。在这次事故中,33名矿工被困井下69天后获救,井下避难所对于矿工在数百米深的井下等待救援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那么井下避难所究竟是什么?除了食物和饮用水之外,井下避难所是如何保障被困人员安全的?显然,井下避难所不是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更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造好的。

某避难硐室设计图(部分)

井下避难所又称避难硐室,是为矿井发生灾害后无法安全撤至地面的井下人员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紧急避险设施。

要想搭建这样的避险设施,必须掌握以下关键技术:

1. 密闭系统

避难硐室必须为密闭防护空间,对密闭性和防护能力有较高要求:避灾硐室应具有足够抗爆炸冲击能力,同时应具有足够的气密性, 从而有效防止外部有毒有害气体侵入。

2. 氧气供给技术

可利用氧气瓶供氧、液态氮供氧、氧烛供氧的方式为避难硐室内的矿工提供氧气供给。

3. 空气净化系统

空气净化系统能够去除人员代谢产生的 CO、CO2 等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避险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从外部带入的 CO、CH4 等有毒有害气体, 避难硐室应配备有毒有害气体去除设施。硐室内应具备促进内部空气循环的措施,满足降温、供氧和有害气体处理的需要。

4. 降温技术

因为避灾硐室是一个与外界密闭的空间,人体和用电装置散发的热量会导致硐室内温度逐渐上升,必须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以将室温保持在人体适宜范围内。目前避难硐室所用的降温技术主要有 2种: 液态 CO2 降温和蓄冰降温

5.动力保障技术

简单的说,该系统就是保障避难硐室有充足电量供应。

6.通讯系统等

配备先进可靠的通信系统,对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上所述均为避难硐室必须的5项主要技术,这么一件“避难神器”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据美国相关部门报告,制造这样一处井下避难所将花费8万美元,使用年限为10年左右。我国于 2011 年出台了“六大系统”建设相关规定,其中就包含紧急避险系统。在当时,设置一处井下避难所耗资50余万元,但是我国的煤矿对此并没有太多兴趣。

当年有记者认为“中国煤矿普遍缺少避难设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把紧急避险设备作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买不买全凭企业的自觉。避难设施需要资金投入,还需投入人力物力,如果死亡赔偿低于避险设施的投入,矿企可能更愿意选择赔钱了事。”这也许是煤老板不肯花50多万元添置井下避难所的原因吧。

目前,矿井配备安全生产“六大系统”以为强制性措施,国内大多矿井已经搭建井下避难所,相应的应急避难技术正在快速完善。

2009年国内首个避难硐室(潞安集团常村煤矿)

2009年国内首个避难硐室(潞安集团常村煤矿)

龙岩马坑铁矿避难硐室

其实,用于矿工应急避难的不仅有井下避难所,狭义上井下避难所单指在井下设置用于人员避险的一类空间(硐室),这种避难硐室可分为永久性避难硐室和临时性避难硐室;广义上的井下避难所还包括固定救生舱和可移动式救生舱。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矿业发达国家均有井下避难所成功应用的实例,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

井下救生舱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矿工能够成功获救不单单只是靠井下设置的避难室,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制度的完善,矿企完美的执行力,包括对矿工进行日常安全培训,配套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发生灾难后及时到位的救助措施等等。安全事故不可掉以轻心,在此希望所有的矿业人能够将安全放在首位,平平安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