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奉新抽水蓄能电站」

时间:2023-02-25 10:13: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关于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月17日,随着浙江泰顺、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开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在建规模再次扩大。据悉,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和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均为120万千万,设计年发电量和抽水电量均为12亿千万时和16亿千瓦时。建成后,两座抽水蓄能电站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截至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已累计开工建设23座抽水蓄能电站。

其实,2021年3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就宣布,“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科学布局、多开多投,力争在新能源集中开发地区和负荷中心新增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10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国家电网此前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就已显示:“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国家电网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

为什么选择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电站是储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从而优化系统能源资源的利用,同时实现对电能价值的时空移动。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抽水蓄能始终是大型储能项目的主流选择。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投运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占总体储能的92.6%,中国已投运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占国内总体储能的93.4%。抽水蓄能已成为当下市场份额最为庞大的储能技术。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相关研究也反映了各国的抽水蓄能建设意向,展望报告《电力储存与可再生能源:2030年的成本与市场》的基本预测情景指出: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增长幅度为40%~50%。

目前,储能行业处于多种储能技术路线并存的阶段,但抽水蓄能仍然是当前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主流储能技术,也是保障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并在调峰调频、削峰填谷、事故备用和黑启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方面,抽水蓄能机组启动时间短、调节速率快,可在60秒左右从停机开至满发,是应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有功波动性变大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随着负荷峰谷差拉大及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抽水蓄能电站可有效减少系统应对短时尖峰负荷所需的燃煤等化石能源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在满足系统调峰需求的同时为清洁能源发电腾挪空间。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发抽水蓄能,1968年河北岗南水库安装了一台容量为1.1万千瓦的进口抽水蓄能机组;1973年和1975年北京密云水库白河水电站分别改建并安装了2台天津发电设备厂生产的1.1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起步。

从技术上看,我国抽水蓄能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成套设备设计制造及电站运行方面达世界先进水平,成绩有目共睹。但从装机容量看,目前并网装机容量为3179万千瓦,与其他类型电源的增长规模相比,抽水蓄能装机增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经过60余年发展,我国抽水蓄能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规模化步伐。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抽水蓄能最近十年发展最快,“十二五”和“十三五”年均增速分别为7.1%和6.4%。

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3179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为5243万千瓦。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平均利用小时数约为2746小时,较“十二五”增长95.7%。预计2030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1.2亿千瓦,可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到2030年,抽水蓄能可新增消纳新能源电量5000亿千瓦时以上。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开始攀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5.3亿千瓦,占全球新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已超过1/3。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使电力系统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日益凸显;加之近年来用电需求的冬夏“双峰”特征给系统带来电力平衡、电量消纳、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等诸多问题,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形成巨大挑战。

经过多方论证,不论从容量、稳定性、调峰时间,还是技术成熟度、技术可靠性等方面,抽水蓄能均是系统灵活性调节电源的较优选择。从经济性上看,按同等条件连续充放电时间计算,抽水蓄能单位投资成本是电化学储能的30%~50%,寿命是其3~5倍。从安全性上看,电化学储能等其他储能技术虽逐步成熟、成本稳步下降,但其造价、寿命和安全性等指标仍低于抽水蓄能。

因此,在建设大容量系统储能时,抽水蓄能仍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好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