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惠阳大门埔路变电站「惠州火电厂」

时间:2023-03-18 13:25:02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惠阳大门埔路变电站「惠州火电厂」,关于惠阳大门埔路变电站「惠州火电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座变电站,一个时代的故事。从1916年第一盏电灯在惠东亮起,电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在惠州点燃,至今已过百年岁月。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惠州电力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中国从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也是惠州供电人共筑电力事业的光明之路。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如今,电网连接千家万户,惠州已是广东唯一一座拥有6座500千伏变电站的城市。星罗棋布的变电站,诉说着时代的变迁;纵横畅通的电力网,闪现出流动的脉搏。电网建设、优质服务,是电力人于无声中奉献。即日起,南方日报惠州新闻部联合惠州供电局推出“70年光明路”系列报道,讲述惠州电力事业发展变迁,敬请垂注。

“哎哟,又停电了,再这样下去,这个月还能出多少糖啊。”1963年4月的一天,位于惠州城郊下角的惠阳糖厂厂区内,正当工人们如火如荼抢生产的时候,榨糖机器却突然安静了下来。大家直觉的判断是,厂里又断电了!

惠阳糖厂是当时粤东一带最大的国营企业,生产的糖料供应着广东乃至周边省份,频繁的缺电停电,让全厂职工感到很是头疼。

糖厂的用电,此时都依赖于一公里外的惠州电力厂。惠州电力厂于1950年建成发电,几次扩建,到1959年容量才615千瓦,供应能力有限,加上种种故障,停电是常事。和糖厂有同样困境的,还有惠阳机械厂、东江化肥厂、惠阳塑料制品厂等,停电时常让生产停顿。

电是城市的血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这是惠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程。作为惠阳地区第一个变电站,惠阳变电站功不可没。

一座变电站破解发展难题

当时,随着新丰江电厂的建设投运,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设,一项改变惠阳地区地方火电厂孤网运行的棋局已经铺开。

1963年6月,原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副厅长王一民调任惠阳行署副专员。10月25日,省水利电力厅确定在“惠州城西北的陶瓷厂附近丘陵山地”新建变电站,工程总投资112万元,一方面接收来自新丰江水电站的电力,另一方面解决惠阳地区的用电问题。

同年年底,省水利电力厅成立了110千伏河惠线输变电工程筹建处。筹建处成员有王一民、惠阳县副县长闵金先,1963年2月刚上任的珠江电业管理局石龙供电公司经理陈永栓、主任工程师吕其全,以及从广州供电公司抽调支援惠阳电力建设的罗时俊等人。

当时,改善惠阳的电力供应是如何迫切?相关资料记载,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结束,全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全国工业的发展进入恢复时期。惠阳地区597家工业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旺盛的用电需求。

当时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如此旺盛,但电力供应的缺口却非常大。整个惠阳地区并没有成形的电网,各片区用电全靠当地的小型发电厂供应,电力供应的缺口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不仅工业有着旺盛的电力需求,农业生产的灌溉、排涝对电力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惠阳地区农业生产因为电力供应的不足,依然饱受旱涝天灾的威胁,农业生产也得不到保障。1962年6月,惠阳县水电局局长朱星一决心对辖区内的水利设施开展修缮。同年8月,惠阳县潼湖整治工程开始动工兴建。时任广东省主要领导曾到场视察,当场拨款30万元,并同意购置5条钢制抗旱船推动抗旱抢插。

《惠州水利大事记》中记载,1961年至1963年期间, 除了潼湖整治这个大工程外,惠阳地区还兴建了招元、大坑、横沥围提、惠阳县镇隆公社灌溉试验站、惠阳县机电排灌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但这些工程无论在建设过程还是投产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扰——缺电,朱星一着急地多次向上级部门报告了缺电的情况,上级部门让他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河惠线输变电工程各项工作次第展开。

1964年4月22日,在离惠阳糖厂西北方向3公里外的虎头山上,一支从各地集结而来的200人的施工队伍,沿着临时平整的小路进山、展开施工建设,这就是惠阳地区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的站址。

一座变电站传承“电力精神”

当时,惠阳变电站建设之复杂、条件之差,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虎头山地处偏远郊区,周围也没有地方可以供工人借宿,怎么办?施工队伍200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这是第一个难题!

施工队伍购置了大量的木材、毛竹、铁钉等原料,沿着地势修了一大排临时大棚。条件虽然简陋,但好歹200人的队伍有了容身之处。施工人员从500米外的惠阳县物资局仓库引来了施工电源,并在大棚附近开凿了水井,敷设水管,才提供了满足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刚进入土建阶段,虎头山再次给了众人一个下马威。数十米高的虎头山,看似一个易于征服的小山包,看似厚实的黄土下却分布着大量的岩石。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较为困难、机械严重不足,仅有的重型机械就是1台挖掘机和2台解放牌的大卡车。工作人员抱着一股韧劲投入到了土建工作中,“机械不足,就用人力顶”是当时的共识。一时间,原本荒芜的虎头山充满着战斗的气息,施工人员光着膀子,拿着锄头、铲子、簸箕等简单的工具发起了冲锋。

但不到一个月,施工进度再次几近停滞——施工遇到了坚硬的花岗岩层,“好家伙,那花岗岩硬得匪夷所思,大家根本拿它无计可施。”无奈中,王一民只得向珠江电业局方面寻求技术援助。

吕其全带着珠江电业局从广州请来的土建专家团队到现场支援,在对花岗岩层的面积、厚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勘察评估后,专家们给出了爆破作业的建议。在省水利厅的协调下,从广州请来了两名爆破专家。

然而,当完成爆破孔的钻孔工作后,施工人员正准备把来自广州的高爆炸药安放在爆破孔中,可是谁知道天气说变就变,连续几天的降雨,把一个个爆破孔填满了雨水。一边是越来越紧的工期,一边是连绵不绝的雨水,就算停雨了,潮湿的爆破孔也不能安放炸药。筹建处里,众人一个个都愁容满面。“用火烤干啊。”在吃饭时,看着边上的柴火,一名施工人员突然蹦出一句话,令人茅塞顿开。雨过天晴,施工人员把水从爆破孔中舀出来,在爆破孔周围支起木柴。一夜后,燥热的火焰就把孔内的水汽蒸发得干干净净。

终于到了爆破的日子,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声号令,原本坚不可摧的花岗岩被炸成一块一块,“拦路虎”终于被清除。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虎头山的山体终于被推平。1964年7月,惠阳变电站正式进入电气安装阶段。“最难运进来的就是那个变压器了!”珠江电业管理局石龙供电公司的变电值班员曾伟祥回忆道。当时,20出头的曾伟祥是惠阳变电站的第一批值班人员,和曾伟祥一起到站里的还有值班长池镜武、邓国金和值班员曾伟祥、李煌清、阮锡杨等30多位来自河源地区的转业军人。

按照设计,110千伏惠阳站主变容量2×2万千伏安,首期1×2万千伏安。一台110千伏2万伏安容量的变压器,自重近20吨,要怎么才能从广州运到变电站里面?这再次成为筹建组面前的一道坎。

考虑到重型运输车辆匮乏,且当时的道路条件不甚理想,而变压器里面的不少结构较为精密,经不起颠簸,筹建组决定通过水运的方式把变压器从广州运抵惠阳县。变压器在经过出厂试验后,绝缘油被全部排空,从广州黄埠码头被运向百余公里外的惠阳县物资局码头。

从惠阳县物资局码头到施工现场,是500米的距离,但对于主变这样一个精密的“铁疙瘩”,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曾伟祥回忆,当时主变压器到达的物资码头仅有一条渣石基础的简易道路,重型运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身经百战的筹建组再次想出了用卷扬机接力运输的方案。在码头4台起重吊臂的协助下,主变从船上挪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枕木上,开始了一场接力赛——变压器的前面是3台大型卷扬机,不停地用钢绞线拉着沉重的主变在枕木上缓慢地挪动,边上的工作人员不停地把后面的枕木搬运到前面接力……这场接力赛持续了足足3天,主变才成功运抵站内。

在安装主变的同时,线路的油压式断路器也运抵站里。由于站内实际可用的施工空间较为狭小,主变本体和配件到位后占用了大量位置,不便于大型起重机械作业,施工人员不得不采用简易机械协同人力作业的办法来搬运。在断路器基础完工后,施工人员又通过同样的方法,把断路器立在基础上,并安装高压线路和二次保护的接线。

站内热火朝天,站外81.3公里长的110千伏输电线路,311基杆塔架设工作也接近尾声。“远道而来”的线路都在这里汇集。一时间,变电站内主变、断路器安装,线路跳线接线,二次保护设备接入等多项工作同时开工,场面颇为壮观。

建设工作一直持续到9月,随后变电站进入了3个月的验收环节。1964年12月15日,110千伏惠阳变电站举行并网投产典礼。

一座变电站见证惠民之州

自此,河惠线把来自新丰江的电源注入了惠阳变电站,惠阳电网也并入了珠江电网。随着一根根银线在空中延伸、连接,曾经一片漆黑的惠州大地上亮起了点点明灯。变电站的投产,惠阳城区一带用电有了根本改观,惠阳糖厂等企业用电有了新的保障,迎来了快速发展。

当地政府在变电站通往城区西湖百货商场这条原本漆黑的土路边上也装上了路灯。当时,去西湖边上最繁华的西湖百货及其周边体验“城市生活”,是曾伟祥这批值班员不用值班的日子里最爱的消遣。

当时,虽然每千瓦时0.2元的电费和路灯本身都是奢侈品,但是政府部门还是想方设法在一些公共道路和场所装上了照明灯。不少家庭也陆续点上了白炽灯。夜晚的城区,点点灯火,增添了不少明亮。

时间到了1965年,惠阳地区又在各县建起了4座35千伏变电站,主变总容量1.36万千伏安,解决了当地县城,以及农田排灌用电。部分企业开始购置设备扩充生产线,新建了一批建材厂、生铁厂和塑料厂等。

《惠州志》一段记载可见一斑:“‘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惠阳地区3369家工业企业,随着国家‘关、停、转’的步伐锐减成441家。”1965年初,惠阳地区企业数量恢复到了620家,同年年底,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1834万元的历史高峰。

1989年,惠阳变电站开始了第二次扩建,升级成220千伏变电站。随着第二座、第三座110千伏变电站的相继出现、升级……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星星点灯成万家灯火。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保障。

【撰文】蒋立涛 黎凯燕 马发洲

【作者】 马发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日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