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杭州本地物业公司「承包物业要给开发商钱吗」

时间:2023-03-24 13:33:0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杭州本地物业公司「承包物业要给开发商钱吗」,关于杭州本地物业公司「承包物业要给开发商钱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徐骏


曾经的杭州,遍布铁路相关的物业,铁路系统有自己独立的“公检法”、学校、医院、招待所、供给站、文化宫、体育协会等等。有很多杭州市民,曾是铁路中学、铁路小学的学生,家里有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亲戚。当年杭州铁路物业几乎可以承包半条北山街,铁路系统成为杭州除部队外拥有最多物业的单位。


杭城的蒸汽时代始于公元1897年,与求是书院同龄,令人骄傲的是把杭州推入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巨手是浙江人自己。


▲80年代,城站火车站的铁道线,仔细看远处的城站建筑,还是1942年所建的风格,和现在大有不同。 摄影@章胜贤


1905年,浙江绅商和各界人士集议于上海,要求清政府废除与英商签订的《苏杭甬铁路草约》,更分别集资成立铁路有限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修建铁路。1909年,沪杭铁路建成。最初,上海段归商办苏路公司管,浙江段由商办浙路公司管。1914年,沪杭甬铁路收归国有(杭甬铁路始建于1910年,其中萧甬段于1937年开通运营),成立沪杭甬铁路管理局。1928年张静江出任浙江省主席后,鉴于当时浙西交通闭塞,为发展经济,开始谋划修筑从萧山西兴到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1934年1月1日杭江铁路通车后,又进一步修建从玉山延伸到萍乡的铁路。1934年3月,杭江、玉萍两段铁路合并,组成浙赣铁路联合公司,而浙江铁路的总指挥部都在杭州,所以从民国时期开始,杭州就出现了诸多的铁路物业。


今天我们邀请到铁路子弟徐骏先生,来给大家讲讲杭州铁路物业的故事,我们一起开个眼。


▲贴沙河边,火车穿城而过。 摄影@楼嘉孝



我从小就生长在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松木场铁路新村,最早那里只有六幢三层高的钢筋水泥洋房,被称为“老六幢”,每幢都是人字顶,两个单元,每层三户,每户都有红漆木地板和抽水马桶,这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豪华配备”了。但单套面积都不大,一个“大套”也只有五十多个平方。


▲现在的铁路新村老六栋 摄影@子夷


有趣的是,当时铁路分房子是按代数分的,如一家三代可分一个大套,两代的分个中套,没子女的分小套。而且不管干部还是职工,都一样分法。


松木场铁路新村里,分局领导、一般干部、普通职工都有。最离奇的是,有个别领导超面积了,就隔出一间分给一对小夫妻居住,导致领导与职工共住一套房。莫邪塘宿舍也有列车员与干部同住一个大套的情形。


▲上世纪60年代的松木场铁路新村可以望见保俶塔 供图@徐骏


铁路职工的住房,除了铁路沿线各个临时性的乘务员公寓外,早期在杭州的固定住宅主要有两处:莫邪塘铁路宿舍和松木场铁路新村。


莫邪塘大部分居住的是铁路基层单位的干部职工,因其靠近火车站,便于上下班。松木场的住户,则以杭州分局机关的干部职工为主,因当时的分局在离松木场较近的北山街。其他还有城站、海潮路等车辆段职工的零星住房。


▲现在莫邪塘新村有一部分已经拆迁了,这里以后将打造望江新城。摄影@子夷


铁路同事们住在一起,下一代也在同个学校上学。杭州属于铁路系统的学校,曾有五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一所职业学校:少年宫旁的铁路一小;铁路文化宫附近的二小(后改为铁路二中);闸口机务段旁的三小;江城路上羊线弄的四小;莫邪塘的五小和铁中。


▲杭州铁中 图自《杭州铁路分局志》


▲1987年铁路幼儿园开园 图自《杭州铁路分局志》


1958年前后,上海路局开建了规模大小、建筑格局一模一样的四所铁路子弟中学:上海铁中、杭州铁中、南京铁中和蚌埠铁中。铁路子弟上铁小和铁中,学费全免,而且教学设施十分完备,甚至比地方学校配置还要先进。杭二中的教师曾经去铁中参观,发现铁中教学实验室的器材比杭二中还要高档齐全。


▲杭州铁中校徽,铁中人你在哪里? 供图@徐骏


铁路的医疗系统也很完备,杭州除了城站“铁路文化宫”旁的大型“铁路中心医院”外,闸口、莫邪塘和北山街分局机关等地均设有铁路卫生所及保健站,方便干部职工及家属就近看病,医疗费也是全免(家属象征性低收费)。我小时候经常去也是最怕去的,就是北山街的铁路卫生所,因为里面有刺鼻的消毒水味和闪着寒光的大针头。


▲杭州铁路中心医院 供图@徐骏



杭州城站火车站附近,曾经有座“铁路工人文化宫”,以前叫“二七文化宫”,“二七”就是纪念1922年的“二七大罢工”,也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90年时的铁路工人文化宫,在城站路24号,城站第一舞台。 供图@徐骏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巅峰,工人阶级首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以血的代价唤醒了被奴役的国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即党章中“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七大罢工”的发源地,京汉铁路北京段的长辛店站,也成为全国铁路工人光荣的革命圣地,杭州的“二七文化宫”之名,即来源于此。


解放初期,“二七文化宫”是杭州数一数二的设备比较完善的大剧院。据说“二七文化宫”的舞台背景,是当时杭州唯一可旋转变幻的,而且是由梅兰芳亲自指导设计,解放后梅兰芳第一次来杭演出,也是在“二七文化宫”举行的。


▲八十年代,城站铁路文化宫前民众们进行“五讲四美”搞卫生。 摄影@章胜贤


“二七文化宫”后来改为“铁路工人文化宫”,是铁路系统的文化娱乐窗口,工会不定期为铁路职工分发戏票。以前远在松木场的铁路新村,每逢周末,会有一辆中巴车来接铁路职工及家属,送到城站“铁路文化宫”去看戏剧或电影,许多铁路子弟都眼巴巴地盼着“去文化宫看戏”这一天。


▲现铁路新村内仍留有很多铁路的标识 摄影@子夷


“铁路工人文化宫”后来也对外开放,在许多老杭州的记忆中,城站“小苏州食品商店”对面的“铁路文化宫”,曾是“拷位儿”看电影的闹忙之地,可惜现已不存。



文化设施仅仅是铁路系统的一个小小方面,其他诸如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都自成一体。解放初期,铁道部学苏联的“社会主义托拉斯”形式,对铁路、烟草、盐业等系统实行国家垄断管理。尤其是铁路系统,不仅独立,而且是“半军事化”管理。


▲上海铁路总局火车头体育协会会徽 供图@徐骏


首先体现在铁路制服上。一排铸有铁路路徽,锃亮的铜纽扣是铁路制服最醒目的标记。早期铁路干部冬装,是竖领的深蓝色呢制服,上下四个口袋,材质是莫尔顿呢,也称“铁路呢”,次一点的是“麻袋呢”。上海路局所辖的制服,由江苏常州服装厂统一定制。除了制服,还定期配发印有铁路路徽的床单、脸盆、茶杯、热水壶等日用品。


▲铁路日用品、铜扣、铁路呢 供图@徐骏


当年穿着一身挺括的铁路制服,戴上有铁路帽徽的大盖帽,除了可以自由进出火车站外,走在大街上,铜徽闪闪发亮,据在铁路系统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唐说,姑娘儿都会多瞄两眼的。


姑娘儿多瞄两眼是有道理的,不光是制服光鲜,主要是铁路职工的待遇好。我外公当年是杭州铁路分局的一名工程师,外婆没有工作,育有五个子女,一家七口全靠外公一人的工资养活,虽然清苦,但温饱还是有的,工资不高可不行。


▲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帽徽和路徽 供图@徐骏


以前杭州的城站、狮虎桥等地,有多个专供铁路职工的副食品供应点,铁路职工可凭票券低价购买肉、蛋、油等。生活用品也可在铁路系统的两家百货商店优惠购买,一家是“城站百货商店”,还有一家恐怕很多杭州人都想不到,就是大名鼎鼎的延安路“小吕宋百货商店”。


杭州的“小吕宋”,最早是1937年开在清泰街上的,上海“小吕宋”总店的一家分店,专卖男式帽子。上海总店的创始人是菲律宾外商,从前称菲律宾的马尼拉为“小吕宋”,而称对其殖民的西班牙为“大吕宋”。


▲1946年时小吕宋杭州支店(清泰街店)的广告 图源杭州档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杭州“小吕宋”进行公私合营后,归属铁路系统,并从清泰街迁至延龄路(今延安路207号),将原延龄路、解放路一带十余家小店合并成“小吕宋百货商店”,商场扩大为八开间半店面,是当时杭州仅次于 “解放路百货商店”的第二大百货商店。


杭州“小吕宋”除经营床上用品、羊毛衫等生活用品外,主要特色是提供质量上乘、款式新颖的女装服饰,是当时女性同胞的热门打卡地,生意十分兴隆。其营业员全系铁路系统的员工,所享受的铁路工资待遇远高于其他商店的营业员,一度成为杭州女孩相当羡慕的职业。


▲五十年代,杭城延龄路“小吕宋”百货商店旧貌。 供图@章胜贤


“文革”时,“小吕宋”店名被列为封资修产物,改成“湖光百货商店”,其后便脱离了铁路系统,划归地方商业部门,到八十年代又恢复了“小吕宋”店名。



大佛寺隔壁,面朝西湖的北山街13号,内有多栋依山而建的“洋楼”,这里曾是浙江铁路的总指挥部,旧称“浙赣铁路局”。


北山脚下的西湖边,从前都是庙宇和私家宅院,铁路系统的进驻,缘起是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在宝石山东南麓建立的铁路陈列处。博览会办了八个月,之后,当时省政府便将这片14亩土地,连同19处房产,都划拨给了新成立的杭江铁路工程局。


▲民国时期铁路路徽 供图@徐骏


杭江铁路工程局负责建设和管理自钱塘江南岸的西兴(当时钱塘江大桥还未建),到江西省玉山县的铁路,1934年改为浙赣铁路局。


▲杭江铁路机车及工作人员 供图@徐骏


在此之前,杭州第一条铁路,也是浙江第一条铁路,叫“江墅铁路”,1907年通车,全长16公里多,北起拱墅,南至闸口,设拱宸、艮山、清泰、南星、闸口五站,由国人自筹自建的浙江铁路有限公司建造,汤寿潜任总经理,这也是清末国人保路运动的一项壮举。


▲江墅铁路时刻表 供图@徐骏


江墅铁路不仅与沪杭铁路对接,还将运河与钱塘江的水运码头连接起来,大大改善了杭州的客货两运能力。抗战期间,江墅铁路的艮山门至拱宸桥段被毁,后在原铁路路基上修建了现在的绍兴路,如仔细观察,会发现至今绍兴路的路基要稍高于地面,而且几乎成一直线。


▲江墅铁路遗址公园 摄影@子夷


现在杭州城里有两座陈列着火车蒸汽机头的公园,分别是拱墅区金华路与登云路交叉口的“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和闸口的“白塔公园”,这正好是当年江墅铁路的两个端点:拱宸站与闸口站,互相辉映,穿越风云。


▲现江墅铁路拱宸站及火车头 摄影@子夷

▲白塔公园内的火车 摄影@子夷



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江墅铁路艮山门至闸口段遂与浙赣铁路连通,浙江铁路终于向省外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此铁路沟通钱塘江两岸,改变了自古以来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格局,其总部便设在北山街13号。


▲老艮山门站 供图@徐骏


杭州解放后至文革初期,北山街13号还一直是浙江铁路运输的指挥中心,是“上海铁路局杭州分局”局机关所在地。山坡上的一号楼当时是分局机关,二号楼是分局纪委,三、四号楼是调度所,二号楼对面的小屋是客运科。这里,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最好的铁路机关办公场所了,不仅风景优美,还设施齐全。


▲现北山街上的浙赣铁路局旧址,从洋楼二层望出去直接可以看到断桥,风景甚好。 摄影@子夷


解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东北的铁路建设更为发达和成熟,所以南方的铁路,大多由南下的东北人掌管。东北人最怕南方没有供暖系统的冬天,室内比室外还冷得刺骨,而北山街铁路分局的办公室内,却总是温暖如春,这里是杭州仅有的几家烧得起暖炉的单位之一,因为铁路系统从来都不缺煤。


▲上世纪60年代初北山街13号杭州铁路分局 供图@徐骏


离分局机关几步之遥的里西湖边,还停着三四条专属铁路单位的自划船,机关的年轻人午饭后,经常划着小船在西湖里荡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唐在北山街铁路分局机关工作时,接待过两位甘肃来的同行,他们见到杭州的铁路机关,竟然设在西湖边的风景区,都惊呆了,对老唐感慨道:“这么美的地方!要我不拿工资也干!”


1968年,杭州铁路分局机关告别了西子湖畔,迁至城站。原北山街旧址先后改为铁路党校及干部职工培训基地。


▲老铁路人在现北山街13号大门留影 供图@徐骏

▲现北山街铁路党校2号楼 摄影@子夷


今天,北山街东段,除13号大院外,仍有一大片房产的使用权属于铁路系统。如沿街的彩云轩酒楼、碧连天酒楼、酒旗风餐厅、景盛青年旅社等,还有山上的原大佛寺、弥勒院、坚匏别墅等处均有铁路职工的住房,再加上润庐旁的铁路葛岭招待所及其西边的省庐等,铁路几乎“占领”了小半条北山街。这里虽离铁道线还远,但鲜红的路徽也曾在西湖边闪耀。



现在从宝石山下一弄上山,从山脚一直到半山腰,道路左侧分布着很多标有铁路路徽及“杭建”字样的旧房,山腰的“坚匏别墅”里也有很多铁路住房。其实“坚匏别墅”的老主人刘锦藻,也与铁路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浙江铁路的创办人之一,以他为首的南浔财团,是浙江最早自建铁路的经济支柱。


▲坚匏别墅 摄影@子夷


“坚匏别墅”门内西边这间房子,曾分给我一位在铁路工作的亲戚居住,我也在此借住过三年。住在“景区”的体验,其实并没想象中美妙。


这间位于“核心景区”,离西湖、保俶塔的直线距离,分别只有30米和100米的屋子,是一个大通间,只有南北两扇窗户,中间黑咕隆咚,北窗外就是上保俶塔的游步道,看得到斜对面的“关岳庙牌坊”,这以前可能是刘家别墅的门厅或门房。


▲宝石山上的铁路旧房,名副其实的湖景房 山景房一体。墙上的“杭铁建”、“杭建台”编号表示该房由杭州铁路分局建筑段管理和维护的台账编号。 摄影@子夷


“坚匏别墅”里的这个房间,夏天蚊子“地毯式轰炸”,晚上老鼠在顶棚上练“折返跑”,最可怕的是黄梅天,被褥全是湿的,靠近宝石山体的那面墙,还会往下淌水。因为没有卫生间,每天还得到大佛头后面的那间公厕去倒马桶。当年南浔刘老爷住在此地,应该没有这些烦恼吧。


有意思的是,住在这里,从早到晚可以听到过路游客,用各种方言念一遍“坚匏别墅”这四个字,而且大多数念不出或念错第二个字。最牛的是有一位小伙子,兴奋地对他女朋友说:“看,这是成龙别野!”



北山街33号的铁路葛岭招待所,曾是铁路分局工程基建处、材料处、工务处、公安分处等几个处室的办公场所,后改为招待所。这幢青灰色的西式洋房,坐落在高高的八字形台阶上,两边都可上下,临街面湖,顶部有一大而醒目的红色路徽,是北山街上具有很高辨识度的一栋建筑。


▲葛岭铁路招待所 摄影@子夷


葛岭招待所东北角有幢黄色小洋楼润庐,里面住过一位全国劳模,名叫陈有生。他是著名的锅炉专家,也是杭州锅炉厂的创建人及首任厂长。他也曾是一名铁路技工。


▲陈有生


抗美援朝期间,杭州铁路不断有援朝机车开赴前线,顶着敌机的轰炸为部队运送物资,炮火中牺牲了多位“杭铁”的火车司机、司炉工和修路工。陈有生当时在杭州铁路分局机务段工作。有一列援朝机车在发车前,锅炉突然漏水,这时已来不及返修,陈有生毫不犹豫地往身上洒了些水,披上一床棉被,钻进滚烫的炉腔内,以高超的技艺将漏点焊好,等他出来时人已几乎虚脱。


葛岭招待所西面,北山街36号的省庐,也是铁路系统的住房。这个包括主楼、角楼、围墙的院落,都用民国初年上海“周福昌”、“倪增茂”青砖砌成,典雅厚重,有很强的“民国风”。这里曾住过浙赣铁路局局长包煜文,以及解放后杭州铁路分局的老党委书记郭德琳。


▲省庐 供图@徐骏


葛岭招待所东面(北山街32号)是一个围着围墙的大院,内有小池塘和两幢二层小楼,这里曾是杭州分局铁路运输处和铁路运输法院所在地。


▲北山街32号大院 供图@徐骏、子夷


铁路系统还有一处档次更高的内部招待所,也在离西湖不远的城河下9号(市少年宫东北面,现凤起路622号),它就是柏庐。柏庐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曾是浙赣铁路局首任局长杜镇远的官邸。


▲柏庐庭院 摄影@子夷


杜镇远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先驱,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自力更生修建中国铁路的第二人,他曾先后担任杭江、浙赣、滇缅和粤汉各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抗战期间,杜镇远在恶劣的条件下,主持修建和维护湘桂、滇缅、粤汉等多条铁路,成为战略物资运送的大动脉,为抗战作出过重要贡献。


▲浙江铁路的先驱们,前排:张静江与他的两个公子,后排:杜镇远、刘式庵、王晓籁。


柏庐以前是一座庭院森森的神秘院落,四周围墙高耸,南面大门西侧是昭庆寺,东侧为护城河。两扇大铁门旁各有一座碉堡一样的门楼,现市少年宫后门东侧还留有一座门楼,上有铁路“杭建台”编号。


▲柏庐门楼及墙上特有的铁路系统标识“杭建台” 摄影@子夷


大门内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原有面积达4360平方米。里面古木参天,有亭台假山与小桥流水,院子中间的太湖石假山上,刻有铁道部原部长韩杼滨的“柏庐”题字。现凤起路西延伸段,覆盖了柏庐院子里原有的一个小湖,以前在小湖里还可以划船、钓鱼。


柏庐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西式花园别墅,由块石砌基,厚砖垒墙,拱券形门窗,其正面有挑出的阳台,上有花形铸铁栏杆。该建筑最大特色是大门两边,分别由整块原石雕成的两根蟠龙石柱。仲向平老师就是通过这两根蟠龙柱,找到了当年周恩来秘密来杭,与蒋介石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前谈判的下榻处。


▲柏庐别墅门口两旁的蟠龙石柱 摄影@子夷


1937年3月25日,由中共联络代表潘汉年和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陪同,周恩来从上海赴杭,与正在西湖修养的蒋介石进行“西安事变”后的最高层谈判,这就是著名的“西湖会谈”。这次极其机密的会谈,国共双方为了民族大计,达成了部分谅解,取得了初步合作意向,为日后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周恩来与张冲在下榻处合了一张影,这张历史照片的背景就是柏庐别墅的大门,门旁两根蟠龙石柱赫然在目。历史上除了周恩来,还有好几位名人如李四光、林彪、梅兰芳等都在柏庐住过。


▲周恩来与张冲在柏庐别墅门口的合影,蟠龙柱十分显眼。


柏庐成为铁路系统内部招待所后,内部经过多次整修,改动较大,但外观基本保持原貌。此处所接待的都是铁路系统的高级干部,服务规格档次较高,以前这里的好几位厨师,还是原天香楼调来的大厨。


据老唐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杭州分局有位从哈尔滨调来的副局长,他的一位同行兼老乡从哈尔滨来杭,安排住在柏庐招待所。因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就在柏庐频频设宴款待,临走时发现费用已超报销标准,又逢困难时期,家里没几个现钱,这位副局长就将东北带来的一件毛皮大衣,到吴山路去卖掉,付了饭钱。


▲当时很多人引以为荣的铁路证件 供图@徐骏


除了柏庐,铁路系统在九溪还有依山旁水、设施完备的钱江疗养院。在杭州笕桥机场,还建有一幢参照上海老北站二号贵宾室设计的,专门接待专列贵宾所用的“619贵宾室”。



铁路用地之所以能到处分布,主要还是其重要性所决定的,因为火车通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社会经济活力。这在战争年代格外重要,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拥有主动权。记得小时候乘火车,见到铁道沿线还留有许多建得非常牢固的混凝土碉堡,这是日据时期日军用来守卫铁路的,当时破坏铁路是游击队阻止日军运作的最有效手段。


我外公以前是在杭州铁路分局搞土地勘测的,全省铁路沿线大小车站各占多少亩土地,全在他脑子里,被同事称为“土地菩萨”。他这个“土地菩萨”在一些偏远站点是相当受欢迎的,因为火车进站就等于“财富进站”。各地对于建站台、造车站广场、设铁路用房等均有求必应,而且铁路沿线一亩土地征用3个劳动力,还提供了就业机会。


▲90年代杭州望江门铁路道口 / 2001年,望江门外铁路立交桥竣工,铁道道口拆除场景。 摄影@章胜贤


因为开通铁路并非仅铺设铁轨那么简单,还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道房、料库及防护林等等,需要大量的土地与人力。松木场原来有个铁路林场,就是专门为铁路沿线的绿化造林提供苗木的。


铁路就是意味着远方,没有浪漫的诗意,只有一代代铁路人艰辛的付出。铁路人必须响应国家建设,服从“半军事化”管理的全国调动,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山村,铁轨铺到哪里,就扎根到哪里。为解决铁路人的后顾之忧,就得有较全面的生活保障和较高的待遇。


▲“电力客车快拐洞拐,艮所通过,乔司方向。” 摄影@楼嘉孝


对于沿线各单位,铁路系统有专门的生活供应段,负责后勤保障。在每个大站,设有列车员公寓和食堂,供行车人员临时食宿。一些偏僻的山区小站,每周会有生活供应车,定时将食品、生活用品送给常年驻守的养护人员。


▲1949年7月1日,建国后杭城第一次集会庆祝游行,浙赣铁路驻杭员工在西大街(现武林路)列队庆贺。 供图@章胜贤


在江西上饶,有个“讲杭州话”的铁路新村,里面住着当年建造浙赣铁路时,来此支援建设的杭州铁路人及其后代。他们背井离乡半个多世纪,虽已在当地扎根,却一直乡音未改,还是吃不惯辣的江西菜,梦里总惦记着“奎元馆的虾爆鳝”和“知味观的小笼”。铁轨另一头的故乡,永远是他们梦中的天堂。


▲杭州西站效果图及现施工图。2017年,《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获批,杭州将拥有11条高铁线和6座高铁站,除已投用的杭州东站(杭州铁路一哥)、杭州城站(三哥),杭州南站(四哥),正在建设的杭州西站(二哥),还有将建设的萧山机场站(五弟)和江东站(六弟),从而形成主城区六大高铁客运站布局。高铁数量超过上海、南京、合肥,居长三角城市首位,媲美“高铁之心”——武汉,铁路打开了杭州的骨架,让杭州风行云从。


铁路和铁路人,一个特殊的单位和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像一列火车,“隆隆”地行驶在高山田野、城市乡村间,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与荣耀,记载着车轮滚滚中的艰辛与自豪。


▲火车经过贴沙河边 摄影@楼嘉孝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