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有哪些不错的二本学校「性价比高的二本院校有哪些」

时间:2022-12-23 17:23:14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有哪些不错的二本学校「性价比高的二本院校有哪些」,关于有哪些不错的二本学校「性价比高的二本院校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广东金融学院

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金融类高校,号称南粤金融黄埔军校,有央行背景。优势专业有互联网金融、经济与金融、审计学、国际商务和投资学等。录取分数线各省情况略有差距,分数在500分左右,每年有1500人进入国内各大银行、证券公司。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院校。

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从“专科”升格为“本科”,2012年起作为广东唯一的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单位招收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2016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为硕士授权单位,新增金融、保险、会计三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肇庆校区和清远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万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293人,外国留学生162人,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3万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

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核心,坚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融合发展。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7个学科门类。学校开设了金融学下设的全部本科专业,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金融学类全部十个本科专业的高校。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用管理等1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3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学校作为唯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制定全国本科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原来隶属于航天工业总公司,是广西唯一有航空航天类本科专业的本科学校,优势专业有电子信息、通信工程、飞行制造、汽车服务、能源动力等专业,录取分在450-530之间,很多毕业生都去了航空航天单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47人,其中本科生1514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3人,外聘教师165人,折合教师数895.5人,生师比17.42:1。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40人,高级职称占比38.62%;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64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33%;双师双能型教师328人,占比40.34%。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39人;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9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6亿元,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等210个,含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图书馆面积4.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87.27万册,电子图书208.58万册,电子期刊86.83万册,数据库32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5GB,覆盖校园的信息点14845个,建有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务、学生、科研、图书等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高度契合广西“14 10”现代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航天品质培育,确立了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2个、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广西一流本科课程13门。

学校立足广西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广西“三大定位”使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乌克兰、尼日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学历教育、专业共建、学分互认项目40余项,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201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比例达到2.67%,学生国际化全国排名102位,创立了留学生教育“桂航品牌”。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校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88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91项;近三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1项次,第二名3项次、第三名2项次。2017-2020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31%、92.80%、94.25%、90.35%。2019年11月,学校在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近几年,有300余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三、北京服装学院

纺织工业部直属院校,国内最富盛名的三所服装高校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另外两所是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是该校的王牌专业,号称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摇篮,另外,他的工业设计、广告学、珠宝首饰设计、箱包设计都非常好,很多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大型服装设计品牌公司。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历史积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

学校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围绕服装服饰,以设计学为龙头,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在服装服饰文化、服装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服装新材料和高性能服装、产品与数字化媒体设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形成了独特优势。设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文理学院,专业设置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国内领先。

学校拥有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525人,其中本科生619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328人。坚持以设计学为龙头,设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有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集收藏、展示、修复、科研、教学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近300个国家级、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建校63年来,已培养数万名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强,在众多行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很多已成为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多年来均在5%以上,涌现出了例外、Grace Chen、UOOYAA、熙上等众多优秀设计师品牌,是活跃在行业前沿的创新力量代表。

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高水平科研设施完备。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会等部门指导下,分别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积极发挥智库服务作用。立足学科前沿,设立服装科技研究院、时尚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等机构,产出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十三五”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含艺术作品)。我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版)》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

学校积极发挥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四大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方阵、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民兵方队和联欢活动、2020东京奥运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活动,以及有关行业系统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九、十、十一、十三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设计、南北极科考队手表的设计研发等重要设计创新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学校积极发挥科研优势,把“科技助力冬奥”集中体现在9个比赛项目的服装设计和6个景观场馆的设计中,形成了21个服务冬奥科技成果。学校圆满完成具有功能性与时尚感的火炬手服装、冬奥会制服及颁奖服设计任务,承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组委总部等景观设计任务。参与冬奥项目的团队教师被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 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名师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

学校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北服时尚领域影响力,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国际时装周,深化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密云区等各区和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和创意成果转化,以时尚赋能高质量发展。服务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辽宁等产业聚集地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建立多个产业园和校企研发机构,与深圳龙华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文化建设。与中国垒球协会、安踏、迪尚、爱慕、中丝、南山等企业开展合作,深化产学研,共同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发挥学校智力资源,开展援藏、援疆、援蒙等工作;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对标国际一流时尚院校,与近60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连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获录“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际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推进国际联合课程合作,多渠道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时尚院校联盟(IFFTI)和国际艺术、设计和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等平台活动,承办国际时尚院校联盟(IFFTI)年会,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全方位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学校设计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是该学科中唯一达到B 及以上的北京市属高校。在2022年QS世界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14所院校上榜,北京服装学院位列全球第201-230名,中国内地第11名。在全球知名商业杂志《CEOWORLD》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时尚学院排名榜中,北京服装学院排名中国第一。

第四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是广东省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高校,每年三四百人毕业进入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大企业国有企业任职,优势专业有计算机、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占地面积135.96万平方米(约2040亩),分官渡、西城、光华3个校区。

学校1954年创校,秉承“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坚持“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求实献身”学校精神和“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的广油“西迁精神”,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

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从2005年起与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等4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首批)(石油炼制工程),省一流本科课程15门。

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中心),4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示范基地),10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近三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师资队伍

具有正、副高职称人员60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093人。近两年,自主培养了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2名珠江学者。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芙蓉学者、楚天学者、龙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特支人才、扬帆计划紧缺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等50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

一批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省劳动模范、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学科专业

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58个,其中理工科专业43个,占比74.13%。

工程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通信工程”学科入选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

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9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科学研究

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产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劣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省级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与英国林肯大学共建国际工业安全大数据研究院。与企业共建 “广油——美联新材料研究院” “广油——丰能高新技术研究院” “广油——华丰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

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项目1000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90多项。获专利授权1200多件。

对外合作

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马来西亚、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或政府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科研合作等项目。2013年,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建制培养尼日利亚石油技术发展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面向世界各地招收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部分专业学历留学生及汉语与中国文化进修生。

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简称销售华南分公司)、沈鼓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所获荣誉

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连续七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广东省文明单位”、首届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志愿服务金奖(集体)”“广东省红十字标准学校”等荣誉称号。

发展远景

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走差异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