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吴剑旗「吴剑光」

时间:2022-11-20 18:35:1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吴剑旗「吴剑光」,关于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吴剑旗「吴剑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蓝羽石、吴剑旗2人同时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目前,集团公司院士增至13位。

蓝羽石:沉浸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里的创新人生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科技委副主任,28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国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追求,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做工作”,这是蓝羽石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期待,也是他四十余年来一直践行的理念。

1982年,蓝羽石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28所,一直工作在科研与工程一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面临的空天威胁日益严峻,蓝羽石聚焦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主持研制成功多项重大系统装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系统建设“烟囱林立”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系统研制建设的新路径。当时系统研制出来,除了技术本身的难关,还面临着适应部队编制和交付谁使用的风险。蓝羽石带领团队,以“看准一条路,必须要坚持到底”的信念,自己先干,先做起来,让技术研究与部队实际需求相结合,落地生根,生长起来。首批系统交付部队使用后,系统好用管用,受到极大的欢迎。

做了几十年的军事信息系统,蓝羽石说:“别人说,你们总体‘用一张纸、一支笔、一台计算机,就把信息系统做出来了’,但这么说也没错,我们最核心的关键技术就在里面了,关键技术才是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新的需求带来新的挑战,新的征程赋予他新的使命。蓝羽石正带领团队为建设网络信息体系,打赢未来战争,不断探索,迈步向前。

吴剑旗:反隐身雷达的幕后英雄

从事雷达研究近30年,重点研究反隐身防空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授权国防发明专利10多项,出版专著多部;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8年“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就是被誉为“反隐身雷达领域领跑者”的吴剑旗,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38所科技委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雷达分会主任委员。

吴剑旗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于1990年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进入中国电科38所工作。2012年,吴剑旗考入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88年,38所从贵州都匀搬迁至安徽合肥,那时高学历毕业生非常少,研究生在38所很受重视。工作不到一年,38所总工程师把研究生毕业的吴剑旗叫到办公室,交给他一项任务。吴剑旗便代表38所,只身前往西电找到牵头该项研究工作的院士,洽谈合作研究内容、分工等。

在充分消化技术资料、理清研究思路后,吴剑旗紧锣密鼓地组织力量与西电联合撰写了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获得了科研主管部门的批准。1992年,课题正式启动,吴剑旗担任了38所和西电联合研究课题组的第一负责人,那一年,他只有26岁。

此后近30年来,作为雷达专家,吴剑旗勇于创新、另辟蹊径,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韧劲,实现我国雷达研究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他坚守使命,守望蓝天,领衔研发多型反隐身米波雷达,誓让祖国的蓝天云轻星粲。

从二十五六岁成为课题带头人开始,吴剑旗就习惯了“挑担子”。“雷达科研,关系国防大业。我们的担子就是责任。这源于组织的信任,国家的需要,也是我的事业追求。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时刻冲在前面,作出表率。”吴剑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偏远地方的试验,他带头去,一去几个月不能回家;节假日加班,他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遇到危险的环节,他亲自上,确定安全了再让大家去做。吴剑旗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每个团队成员。在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和瓶颈。

一句朴素的“当好合格共产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诠释出吴剑旗拳拳报国之心。 “走别人走的路,永远无法看到最美丽的风景”。吴剑旗带领的先进米波雷达创新团队正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国防事业第一线,着力发展“看”得更远、识别更智能的雷达,助推我国雷达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