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介休孙家寨村的历史「李家寨之战」

时间:2022-11-21 14:30:1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介休孙家寨村的历史「李家寨之战」,关于介休孙家寨村的历史「李家寨之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根据文物发掘.下孙家寨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这里居住,从事着农牧业、手工业以及狩猎活动。因此,东起下孙家寨,西至花园台山城西墙,南至鸭儿窝,北起崖头蛋蛋路,为文物保护区域。这个区域东西长300米,南北宽600米,占地270余亩,于1984年2月28日和1986年5月28日,分别被列入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有关部门的严格保护。这里是个历史宝库,不仅有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还有两汉时代的墓葬、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一些文字记载。考古学者在上孙家寨村发掘出的舞蹈纹彩陶盆,舞者五人为一组,头顶有饰物,下垂有饰物,手拉着手,形象地反映出5000年前原始社会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和手工业的水平。发掘的汉代木简共240段,完整者25 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每简30 -40字不等。墨书隶体,字体流利俊秀,清晰可辨。内容为当时的兵法、军法、军令,并附有目录,是研究汉代军事情况的珍贵实物资料,发掘的银壶为单环耳、器表镀金、器腹有一周环状纹饰,其上捶有葡萄形图案。此壶具有浓厚的波斯风格,应为匈奴贵族所拥有,为研究中西交通、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此外还发有单耳陶罐、双大耳彩陶罐、彩陶壶、朋陶鼎、彩陶豆、石刀、石凿、骨镞、骨纺轮铜刀、铜锥、金具、海具等,以及两汉时期的陶灶、陶仓、印章、钱币、兵器、刑具、装饰品,共有一万多件珍品。

(二)在汉代下孙家寨建有寺院。《西宁府新志》祠祀观篇中有“伽蓝寺,在北川下孙家寨”之记载。伽蓝寺《辞海》解释为佛教寺院。寺院虽早已毁坏,无法考究,但想来与丝绸之路南道有关。每当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商贾们便采用走丝绸之路南道——青海道,从今天的甘肃张掖市过来,经西宁的北川,到西宁再向东,然后到要去的目的地长安或洛阳。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著名的东晋高僧法显和慧景、慧应、慧嵬、道整一行十多人,自长安出发,过陇西、兰州、经乐都、西宁,过大坂山、门源、穿过祁连山的偏都口,中达张掖,再去印度取经。下孙家寨正是丝绸辅道上一个重要村寨。

(三)下孙家寨是北宋名人高永年殉难之地。高永年,西宁人,生长在西宁。北宋时任岷州将、河东(今山西境内)蕃官(宋代在西北和北方地区招募少数民族为守军,称蕃兵,其统领将官称蕃官),后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县一带)都巡检、代理兰州知州、鄯州(今西宁)知州等,参加了元符(1098年至1100年)、崇宁(1102年至1106年)两次收复湟、鄯(指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战役。宋崇宁四年(1105 年)四月,西夏派兵数万,帮助溪赊罗撒“复国”,出西宁北川,围攻宣威城(今大通县长宁堡),高永年率军前去解围。当行至西宁北川三十里处(今下孙家寨一带),遇到以往所接纳过的吐蕃“帐下亲兵”。高永年视为蕃汉一家,亲兵又是自己要好的朋友,放松了警惕,不料帐下亲兵突然哗变,擒获了高永年,遂被惨杀。

(四)古时下孙家寨设有驿站。西宁民间有“十里塘坊五里墩”之俗语。元朝驿运发达,路线有数条,但却无驿站名,难以落实具体路线。明代不仅有驿运路线,还有具体驿站(递铺)名字。明代西宁驿领七站和五所。驿治在西宁城内驿子街(今生产卷)。驿有驿马,递运所佥调民夫充役,自备马骡或牛。每驿设驿丞一员,兼管递运所之事。西宁驿北面路线,沿北川河北上有二十里铺递铺和长宁驿站,下孙家寨地处二十里铺和长宁堡中间,各有十余里路程,那时在下孙家寨设有塘坊(也就是递运所)。塘坊遗址,至今村民还能指出其位置。

(五)两次反清遭镇压。第一次反清是在清顺治六年(1649年)。

《青海历史纪年》载:“西宁张见漋(龙),受顺治五年(1648年)甘州米喇印、丁国栋(回族)的反清复明影响,发动群众,在西宁北川后子一带反抗清廷统治。后子河距上下孙家寨很近,这两个寨参加的人司多,被清廷军队镇压下去了”。第二次是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夏六月《青海历史纪要》载:“西宁北川孙家寨祁傲牙固子(回族)等人据寨起事,打起反清旗号,至十一月,清总督孟乔芳(字心亭,奉天汉军镶红旗人)遣西宁协副将狄应魁(宁夏人)等反清势力镇压了下去。接着大雪多日,上下孙家寨的群众被冻死得很多。下孙家寨孙姓人家很少,发展很慢,与两次兵役和自然灾害有很大的关系”。

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六)下孙家寨的防雹镇台。为了防御冰雹自然灾害,早先下孙家寨在村西的崖头上建筑了一座高高的镇台,虽然年久失修,但遗址仍挺立在崖头上。现在为了防冰雹的袭击,村民们自发在村中建立了一座新镇台。新镇台位于铁路之西,进村东路之北,与铁路相交的西北角。新镇台用石块、砖头两种材料建成,分上下两层,上小下大上层有一间红房子,门朝西,高约九米,底宽七米。

大通县的娘娘山夏天经常起雹云,雹云起来后,由于受气流、风向、地形诸因素的影响,有经常走的路线,农谚有“雨下一大片,雹打一条线”、“冰雹走熟路”之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九日,上下孙家寨等附近村庄,遭到了最为严重的冰雹灾害。冰雹大通县的娘娘山夏天经常起雹云,雹云起来后,由于受气流、风向、地形诸因素的影响,有经常走的路线,农谚有“雨下一大片,雹打一条线”、“冰雹走熟路”之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九日,上下孙家寨等附近村庄,遭到了最为严重的冰雹灾害。冰雹下了一个多小时,大如鸡蛋,堆积地面厚度约五寸左右,庄稼被打净光,颗粒无收,农民生活处于绝境。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扶老携幼,奔向西宁。在西宁衙门静坐多时,求见县长报告灾情,呼吁赈济,直到县长答应减免赋税差役,方才离去。如今科学发达,夏季用防雹炮、防雹弹,将雹云驱散,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雹灾。

(七)村民与恶势力抗争。

事情发生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征调民工,要修青(青海)藏(西藏)公路。要人就得出人,要钱就得出钱,按耕种的土地面积进行摊派,如果不出人就出钱,谁也少不了。若是少了得有保里(当时的户口制度)其他人完成。马步芳的婶娘马杨氏,在下孙家寨是个赫赫有名的大户,拥有耕地五百余亩,要交三个人,或三百两银子才能算服了徭役,交纳了赋税。可是马杨氏一倚仗着是马步芳的婶娘,后台硬,关系特殊;二仗着自己的丈夫马虎臣是马步芳的堂叔,是马麒政权中的旅长;三倚仗着自己的养子马秉忠是国民党暂编第一骑兵师第二旅旅长。不但不按时服兵役,不出人,不出钱,还在村里骂骂咧咧,蛮横无理,扬言:“老娘就是不出人,不出钱,有本事到马主席那里告去!”还动不动掏出枪来吓唬人,晚上她放出两只大藏狗,使村里人夜间不敢行走,白天她派出人在门口站岗,路过的人若是好奇地向院内瞅一眼,轻者会遭到呵斥,重者会遭到拳脚相加。村里人一提起她就咬牙切齿,恨不得借机会狠狠地整治她一下。

村里有个保长叫张大帮,由于受到马杨氏剌头户的强烈干扰,无法完成马步芳分摊给的修路任务,不是受到上边的打骂,就是受到关禁闭,不干又不行。无奈之下,找了几个小伙子,硬拉了马杨氏家一匹好骡子卖了,卖大洋一百元,交给了上级。这一下捅了马蜂窝,马杨氏气急败坏,一怒之下,派两个管家,将村里的娘娘庙给烧了。

娘娘庙,俗称“上庙”,在村里西面的崖头上,占地一亩多。庙门朝东,四周有围墙,有大门,有廊房,有大殿,有过厅,有厢房。内供奉着娘娘和雷神。在村民的心目中娘娘和雷神可保佑百姓消灾免难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清同治之乱在“上庙”被烧之后,群众就自发善了起来;清“乙未之变”又烧了一次,群众又盖了起来。这次马杨氏干了一件最蠢的事。众怒难犯,一纸诉状将马杨氏告到了马步芳那里,马步芳一看状子故意拖着不处理。马杨氏不知趣,也写了状子告张大帮强行卖她的骡子,并找马步芳及马步芳的妻子,要求惩治保长张大帮。马步芳看着双方各执一词,各不相让,只好派人调查。调查人回来汇报了事情缘由和真相,马步芳想整治保长,但村民不答应,事情越闹越大,连三里五庄的老百姓都纷纷上告马杨氏仗势欺人,要求坚决惩办凶手。马步芳怕整个北川都闹起来,为了平息事态,只得判马杨氏败诉,还将两个亲自烧庙的人枪毙了,毁坏的庙宇由马杨氏负责修复,欠修公路的款如数快缴。村里人负责供给被枪毙人家里人的生活费用。从此,马杨氏不再敢为非作歹。

(八)村里住过两位抗日将领。

第一位是马彪。马彪,回族,原籍临夏人,后迁入今西宁东关索马巷,系马步芳的堂叔。行伍出身,早年与马海晏(马步芳的爷爷)。马麒(马步芳的父亲)父子一起追随甘军董福祥,被编为简练军,在北京廊坊、正阳门等地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九月,以中将军衔出任国民军暂编第一师师长,驰骋河南、安徽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屡摧强敌,战功显赫,被蒋介石提升为国民军第一军副军长,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为了安度晚年,他在下孙家寨购买了十多亩地,建立了一处花园、准备颐养天年地址在今下孙寨寨与花园台东入口之间,宁张公路与宁大铁路偏东。第二位是马秉忠。马秉忠系马虎臣的第二个儿子,马杨氏的养子,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他随马彪到河南、安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军暂编骑兵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少将军衔。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在河南淮阳与日寇的战斗中捐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二十九岁,受到人民的尊敬,荣获“民族至上”奖章一枚,遗像挂在了洛阳长官公署孙中山纪念堂。被当时《中国回教救国会》会刊誉为:“发扬回教爱国精神,捍卫国土,予敌重创,致遭殉难,英勇壮烈,实足表现了回教同胞一致英勇爱国之精神”。

参考资料:

①(西宁文物工作手册》40 页。

③(西宁文物工作手册》40 页

④(青海历史纪要》538 页

⑤(西宁文物工作手册》40 页。

⑥(青海历史纪要》538 页。

⑦《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54 页

⑧(西宁文物工作手册》40 页。

⑨(青海历史纪要》538 页。

⑩(城东区志》515 页和《西宁城中文史资料》(十一辑)34 页。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