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滦河平原区「唐县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2022-11-27 15:05:06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滦河平原区「唐县未来发展方向」,关于滦河平原区「唐县未来发展方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和合承德网记者 冯翠昕 王畅 通讯员 吴立国

房檐下,大红的灯笼迎风飘荡;大门边,火红的春联恭迎远客;石磨、谷仓、篱笆、庭院点缀在石墙青瓦之间……4月9日,记者走进“唐乡”——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浓郁的乡村风情扑面而来。

走到“唐乡”一间名为“梨树下”的精品院落前,推开篱笆,石子小路蜿蜒而入,在两颗30多年生的梨树间,摇椅、石凳和青绿的草坪相映成趣。推开木门,对面墙上火红的中国结最先入眼,下方是传统的木桌木椅,古旧香炉置于其上,右侧是传统的火炕,左侧摆放着雕花木制家具,房屋为四粱八柱的传统结构,石墙青瓦,传统农家小屋独具风情。

利用破旧、闲置的老房屋,经过翻修与艺术加工,打造成 “外朴内雅” 极具乡村特色的精品院落,供游客居住体验乡村生活,这是“唐乡”项目建设内容之一。

“唐乡”是滦平县政府与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乡村酒店类型的休闲乡村旅游项目,以“空心村”闲置住宅资产性复活为抓手,旨在打造北京地区“大健康消费目的地”。

“唐乡”项目带来了唐乡模式,这是一种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和富民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业态。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唐乡”为苇塘村带来了巨大变化:撂荒地成了果药乡,留守户变成全家福,空心村形成宝葫芦, 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崛起于世人眼前。

“小项目”激活“大产业”

租赁村落中散落、闲置的古旧住宅,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在尽可能保持村庄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对院落实施主题式景观塑造,对房屋进行修旧如旧的除险加固,使之成为富有现代气息,能够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古民居客栈、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会所等,在充分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提升服务之优的基础上,集相聚休闲、文化体验、果品采摘等多种业态为一身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这就是“唐乡”。

如果仅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唐乡”不过是一个新型的乡居旅游的小项目。但“唐乡”为苇塘村带来的却不止这些。

“原先路边都是撂荒地,大家都忙着出外打工,根本没时间管理。”苇塘村支部书记李学平指着水泥村路旁边的田地——如今已种满黄芩,还间作板栗,兴致勃勃地说,“‘唐乡’项目一落地,就与村里协商,要把撂荒地建成采摘园。”

李学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和“唐乡”项目合作,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合作社,专门负责与“唐乡”的合作。为更好地实现“唐乡”休闲度假、自然观光、农事体验与健康养生的有机结合,苇塘村借助滦平县实施清洁小型流域治理和打造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契机,对村中的废弃果园、撂荒地和坡耕地进行整体打包流转,建设有机果品采摘园、道地药材种植园。

借助“唐乡”小项目,苇塘村发展了自己的“大产业”。

“撂荒地都成了果药乡。” 李学平满脸笑容地说,“村里发展中草药种植园1500亩,建设有机果品采摘园500亩,打造了黄芩谷、百药园等多个观光景点,全村720人借此增收80余万元。”

黄芩除了能做药用,黄芩的叶和茎还可以做茶。苇塘村合作社还引进茶生产和药材加工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了致富门路。“我家的5亩黄芩去年仅卖叶尖就赚了4000多元。”李学平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县、乡两级政府投资720多万元将苇塘村6公里的村路拓宽至7米,安装了60多盏路灯,为60余户居民通上了自来水。

借力“唐乡”品牌,苇塘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两间房乡党委书记吴树申说,苇塘村与“唐乡”各取所需、通力合作,村民们建立合作社,借力“唐乡”品牌和标准,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环保产业,形成了新的致富渠道,而这又会进一步叫响“唐乡”的品牌,从而形成了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一个小小的旅游项目激活了“唐乡”与苇塘村共同发展的“大产业”。

“老手艺”变成“金饭碗”

“这些都是村民们自己制作的。”在唐乡 “乡公所”,这个专为游客提供阅览、沏茶等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火红的剪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茶具、摆件、铜丝画等手工艺品摆放在展台上,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乡“乡长”张小玲告诉记者,民间文化醇厚多彩,“唐乡”旅游纪念品也独具特色。

“去年一批游客对村民的旋葫芦条比赛非常感兴趣,立时参与进来,和村民一起旋葫芦条,有人还因旋得不好请教村民手把手地学。”张小玲说,这批游客原定下午3时返程,结果被比赛吸引,直到晚饭过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以传统地域文化为灵魂,“唐乡”使农村传承多年的“老手艺、老绝活”焕发青春,重放异彩。荆条编制、玉米苞制作、旋葫芦条比赛、剪纸表演、山茶药茶制作、满族二八席传统烹饪等农村老手艺办成了乡村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浓郁的乡土文化被包装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许多苇塘村民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绝活”。村民李志宝的丝作画堪称“一绝”。记者在“乡公所”看到栩栩如生的画作,纸板上铜丝环绕,有“飞天”曼舞,有“寿星”送桃,有古院红墙青瓦,有盆椅宁静祥和,缀以少量色彩,让人难以想象这些竟是以铜丝做成。

“一幅画能卖50元。”李志宝告诉记者,他原本是车间工人,平时喜欢在业余时间“鼓捣”一下手艺,慢慢形成了铜丝画,到目前已经有10年了。他今年还准备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制作特色手把件作为“唐乡”的纪念品出售。

此外,普通话在 “唐乡”也成了大品牌。滦平作为中国普通话之乡,标准的普通话是其独特文化内涵,对海外游子和外国留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唐乡”抓住了这一特色,打造“到唐乡,听乡音”的文化品牌,在形成新“看点”的同时,也让苇塘村村民增强了交流的自信心与亲和度,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收入,交到了朋友,而且开阔了眼界。

“空心村” 成了“宝葫芦”

在“唐乡”建设前,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720人,常年在家人员不到350人,且以老人儿童为主,平常闲置房屋达60户,闲置率超过35%,是典型的“空心村”。随着“唐乡”的建设,苇塘村变得“不一样”了。

“一听说唐乡项目落户老家,我就从北京赶回来应聘了。”在唐乡的“村公所”,记者见到了“管家” 李晓玲。她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苇塘村人,原本在北京打工,但结婚后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老人,还得打工赚钱,来来回回十分不方便,早就想找一份离家近点的工作了。

“管家”就是唐乡为游客服务的专职人员,为了胜任这份工作,李晓玲还经历了礼仪、文化、餐饮等多方面的培训。李晓玲说,虽然工资仅有每月1500元,比在北京打工时少了500多元,但是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和“唐乡”三期工程的完工,她工资的提升余地还很大,最重要的是,能够就近照顾老人孩子,家中的地也有能力照看了,将来办起采摘园来,一亩地赚2千块钱不成问题。

今年70岁的瓦工李学优正在为“唐乡”精品院落进行改建,他同样是苇塘村人,至今已干了30多年的瓦工。他告诉记者,以前一过完年,包括他在内村里的手艺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可是今年到现在还有50多个手艺人在家为“唐乡”干活。“总比在外面东奔西跑强得多。”李学优说,在自家附近干活,啥都能有个照应,哪怕工资比大城市低些,可花费也少,还能顾家,所以许多人优先选择在“唐乡”找工作。

像这样选择回乡工作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在家工作不但自己种的地能挣钱,而且还有工资,能照顾老人,能创业开农家院,每年能赚三五万元,远比出外打工强得多。如今,“唐乡”在为农民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聚集了人气,创造了财富,成了吸引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文化旅游观光体验的“宝葫芦”。

村民纷纷返乡,村里的老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78岁的村民田玉花说,以前孩子们都去打工,家里就自己一个人,除了生活上不方便外,就是特别的想儿子,现在可好了,孩子们回来工作,每天都能看到,她实在是高兴得不得了,连走路都更有劲了。

如今的苇塘村人气旺盛,走在村间小路,四处是唱着歌,遛着弯,晒着太阳的村民。不少村民表示,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盛,发展越来越好,文化味越来越浓,心里也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红火,一个现代化与古朴交融、乡村与城镇互动、美丽与品质相粘的现代乡村更令人期待与憧憬。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