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描写龙王降雨「哪个龙王负责降雨」

时间:2022-11-30 15:59:21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描写龙王降雨「哪个龙王负责降雨」,关于描写龙王降雨「哪个龙王负责降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杨建东

在今天来说,出现大旱时,因为抗旱设施很先进,一般来说不会发生歉收饥荒、离乡背井的惨相,古代抗旱,只有求天求龙,听天由命,古诗云“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就知道古代旱情有多重了。

古人抗旱祈雨的方法是求龙王,旱情愈重,求龙王的仪式愈隆重。以前,鲁南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日,期待关公磨刀时给人间漏点水,如五月十三关公不给水,便准备求龙祈雨,祈雨仪式有大有小,小的是把庙里的龙王塑像抬出来,不能让它天天蹲庙里舒坦,叫它晒晒太阳尝尝大旱的滋味,而后往它身上洒点水,求它发慈悲降雨。

民国时期求雨老照片

而在微山、滕州、江苏沛县交界处,求雨的排场很大,到时会将龙王塑像请出龙王庙,固定在圈椅上,椅子上插柳条,几名青壮年抬起游行,前面鸣锣开道,后边一群男孩举着蜈蚣旗、蜥蜴旗,口喊“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队伍走到哪村,村里的百姓夹道磕头,往路上洒点水,乞求显灵。转了方圆几个村,便抬龙王像回庙,焚香鸣炮,祭拜一番,请龙王回东海龙宫汇报旱情,及时降雨。

自古代至民国,乡村的求雨仪式既有农民百姓,也有乡绅地主,官方的仪式称为雩祭,州县的雩祭在衙门院内举行,全体官吏参加。

如今,很多地方的龙王庙早已消失,祈雨仪式只留在史籍和老年人的口头上。那么,古代求龙王降雨的实物你想见识见识吗?

1989年10月,全省文物普查开始,普查组在微山县付村乡三河口村已干涸的薛河河底,发现躺着一块残碑。我当时是普查组的成员,跑近一看,碑上首句是“圣宋太平散民孟涛撰”,便惊呼道“宋碑,快来看。”村民们都说另一半在村支书李延举家,我立即找到老李家,他说前两年从河底抬上来,垫着劈木柴用,我讲明文物法规,他说明天让人送到文物部门。

大宋天圣五年的祈雨碑

两块残碑合在一起,高182厘米,宽43厘米,圭角,行书体,落款是大宋天圣五年(1027年),内容祈雨。碑文记载“四时之内灵雨未沾,骄阳作祟,经至诚而祷之,则顺人心而风雨弗迷矣”“致雨者云,召云者必龙,龙之变化其大”“三河口者沛宫之北,薛国之西,前临修陌,后枕大陵,三水合流而为漷,自漷而入于泗”。

文中还说岸上建有龙堂,润泽乡民,薛河两岸居民旱涝时都来龙堂设脯醴罄,诚心祈祷,而使乡民旱涝保收,这是龙王的恩德。如今龙王降雨,解救庄稼,但庙宇破旧,塑像蒙尘,有识之士商议,不能抗旱时才祭龙王,不能大涝时才想起龙王,平时也要祭祀龙五,庙宇也该修缮了。于是乡民集资,购木材,请工匠,不足一月修缮竣工,请沛县孟涛撰文,立碑纪念。

碑阴的字体很小,刻着二百多名捐资者的名字,皆是男人名后加妻子姓氏,丧夫或未婚的写某某母、某某女、某某丈母,名字前刻某县某村,丈夫有职务也刻上,如见兖里正、见兖酒务、乡贡学究等,出资微薄者不刻名字,出资多的刻名纪念。

宋天圣五年(1027年)距今992年,龙王庙及此碑不见于方志及史料,祈雨碑在省内亦属罕见。此碑记载宋天圣五年鲁南一带抗旱,薛河干涸,乡民祭祀龙王,谁知果然显灵降雨,乡民感激龙王,捐资修庙。千年前的宋代气象、乡民风俗、神灵信仰、祈雨仪式、靠天吃饭、河流地理以及龙王显灵之后乡民怎样还愿都反映在这块珍贵的石碑上。

凝视着古朴的石碑,遐想着古代人民的落后困苦,无法抗拒自然灾害,更赞叹新时代抗旱设施的先进和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