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永和的由来「永和七年」

时间:2022-12-27 09:47:26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永和的由来「永和七年」,关于永和的由来「永和七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永和自宋代始开埠,清代易名为“永和”,其寓意为“永结和好”。这座晋中小镇犹如人文荟萃的故居博物馆,蕴藏着一段段悠远的名人故事;它又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吸金石”,让诸多非遗文化“落地开花”……这座耐人寻味的侨乡古镇,让人想慢下脚步探寻它独有的故事。

侨情熠熠生辉 大爱代代相传

永和是闽南著名侨乡,全镇人口6.6万,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就达4万多人,玉溪村、永和村、古厝村……每一个侨村都有自己的美丽故事。

永和镇玉溪村

“要是让我挑出玉溪村最大特色,那一定是村庄散发出的那股‘侨味’,在这个常住人口三千多人的村庄里,旅菲华侨比本地户籍人口更多。”玉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礼海和我们聊起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侨捐建筑,这些建筑凝固着玉溪侨亲浓浓的乡愁、满满的慈善情。

王华钗是玉溪村教育的最大功臣,玉溪学校发展史也是华钗家族的贡献史。1961年,王华钗被推选为“旅菲同乡会”理事长,他特别重视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捐资兴建了玉溪学校,资助家乡学子免费上学。华钗家族独资建设玉溪学校华钗纪念楼,之后还捐建王李丽娘语音教室和重修学校二楼多功能大厅,大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华钗家族牵线搭桥下,玉溪小学与菲律宾光启学校开展交流共建活动。2012年起,王华钗家族每年都要拿出20万元,作为玉溪小学的教育经费,其家族成员也经常返乡,关心学校的发展。

玉溪村的华侨遍布东南亚,以菲律宾居多。多年来,他们热心桑梓,不仅建楼助学,还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家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直接把福利送给每一位村民。玉溪成为晋江最早享受电力照明的农村,建起全市第一座可供中小型车辆通行的桥梁,华侨的贡献增强了玉溪人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永和的每一个侨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IP,都有一个个美丽的侨捐故事。

钱仓村作为永和重点侨村之一,有四千余人旅居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是本地户籍人口的一倍。在钱仓村,旅港乡贤姚加环将真挚的乡情化作日夜陪伴家乡人民的道路和建筑,这些年,他捐资兴建了永和新街、永和中心幼儿园、永和卫生院门诊大楼、永和侨联大厦、加环文化广场等民生项目,用慈善播撒阳光,用爱心凝聚希望。

香港钱仓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姚贻白亦关心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他团结多位旅菲、旅港乡贤修建了钱仓姚氏陵园,帮助钱仓人实现“建陵园,兴学堂”的愿望,成为当地的一段美谈。

从侨村看侨乡,永和侨亲以实实在在慈善义举推动着家乡发展,造福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多元庙宇文化 名人故居荟萃

庙宇不仅是古建筑,更是精神文化场所。永和镇庙宇繁多,每个村落的庙宇因文化底蕴不一,从而衍生的庙宇文化也就不同。譬如永和马坪村的闽南比干庙,在当地就称得上是万千后裔延续先祖文化的圣地。

闽南比干庙宇内香火鼎盛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闽南比干庙给我的第一印象。踏进这个瞻仰礼敬的庙宇,明窗净几,经生正一袭素衣端坐堂前抄写经书。大殿正中神龛上方,高悬着一块巨大匾额,“文财神比干公”六个金光闪闪大字,赫然展现;龛中比干公神像须发飘然,温和慈祥;大殿两旁,刻着历代君王和文人墨客对比干公的褒奖之词。比干庙不仅用以缅怀亘古第一忠臣、殷太师忠烈公比干,还为收集散落各地的比干一族文物资料,帮助海内外比干后裔寻根归宗。

永和各个村落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场所,延续着一方民俗文化的灵魂。

永和也是名人故里,孕育着各行各界精英。太极拳世界冠军许丽雅、糊纸手工艺人姚加球、演弄飞钹吴清温、民间绘画大师曾国淡等都出自永和。在最近的2019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中,永和籍少年杨静雯、许鸿彬两位击剑小将双双为中国代表队摘下铜牌,为国家争光也为家乡加冕。

姚金策宅 苏素华(摄)

提起永和故居,姚金策宅首屈一指。永和钱仓村印尼华侨姚金策年轻时积累百万资产,他平生慷慨行善,还建造华屋,力求把中外最美好的东西纳进建筑,留在家乡。如今姚宅已有百年历史,外观上古杉木、花岗岩、红砖和绿栏的组合,给人清新之感。古大厝主体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两边护厝却为西式风格,中西合璧的绝妙糅合令人叹为观止,堪称闽南建筑奇葩,是晋江地区少见的独特风格民间建筑。

抢救古老戏曲 坚守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永和的一块金字招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天乙就是永和巴厝人,他所演绎的打城戏便是在独特的地域文化里由道教、佛教的宗教仪式发展形成的泉州戏剧种。由于历史原因,打城戏一度没落,抢救打城戏的呼声引起戏剧界重视,作为打城戏的传承人,吴天乙夫妇更是想方设法坚守这份国粹。1990年,为抢救打城戏,吴天乙辞去泉州木偶戏剧团副书记副团长公职,夫妻俩倾家荡产共同创办泉州打城戏剧团,让湮灭二十多年的古老戏曲重现生机。

福建泉州市吴天乙打城戏传承中心

吴天乙八岁从艺,家族有六百多年的道教传承,曾祖吴永燎1860年创办道士戏班“兴源班”。其妻黄莺莺十三岁从艺,十六岁已是享誉闽南的打城戏刀马旦,夫妻因戏结缘。剧团至今已在闽南地区演出一千七百多场,观众达一百三十多万人次,还应邀赴港台、日本、印度、伊朗等地展演。泉州打城戏剧团曾三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戏剧节,其表演跨越国界和语言打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两次斩获国际大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戏剧赢得荣誉。近年来,一些回乡观光的港澳台同胞都指名想一睹打城戏风采。

晋江市级非遗项目浙平国佛妆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添友

除了打城戏,永和古厝村也有非遗之光——晋江市级非遗项目浙平国佛妆技艺传承人陈添友。

浙平国妆佛技艺严格遵循闽南传统佛像造型,主要表现形态有木雕和泥塑两种。据悉,店铺订单有很大部分来自海外,近期来自新加坡的客人订制了九皇佛祖坐椅像,一套九尊,九皇爷分别拿年、日、时、金、木、水、火、土等法器,身穿龙袍,有的慈眉善眼、慧眼微睁,有的则凶神恶煞、怒目圆睁,各具神采。

在入选了晋江市第五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后,陈添友一直思考要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手艺。他计划设置一个展览馆,陈列传统风格佛像,让人来参观。另外,还将研发设计一些具有闽南特色又能体现妆佛技艺的便携工艺品。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火的山前村民俗活动“火把节”亦是永和的“非遗”文化。留得住“非遗”才看得见传承,永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一颗传承心、一腔乡愁情、一份人人参与的坚守。(晋江乡讯记者林婉聪 赖雅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