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微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

时间:2022-12-23 11:17:2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微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关于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微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徐进

2018年7月以来,国资委打响了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的攻坚战。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并与其所处行业有较大关系,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市场景气指数持续低位徘徊、金融调控政策日趋加大等宏观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合理地控制负债总体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筑牢企业资金链条、规避经营风险,是央企防范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一、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四大成因”

央企高资产负债率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引起的,既有其历史形成的客观原因,也有投融资业务无序、经营策略失当等主观原因,综合考虑不外乎有以下“四大成因”:

1、由自身发展特性决定的。众所周知,不少央企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职工人数多,企业家底薄,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负担。企业自有资金本来就比较少,而国家拨付的资金又十分有限,长期以来主要靠银行贷款等方式维持企业生存,经过长年的日积月累,导致企业总体负债水平不断攀高。这种情况在一些建筑施工、资源类等央企表现特别明显。

2、受投资过快增长引起的。前些年,受抢占资源、做大做强政策的驱动,一些央企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的过快增长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投资来源大多依靠银行贷款甚至是一些短期债券,而投资效益又明显低于原来的预计,使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加,从而不可避免地推动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这种情况在一些电力、房地产类等央企表现较为普遍。

3、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产生的。主要是对市场变化估计不充分,行情好的时候盲目扩张、野蛮生长、粗放经营,一旦市场风吹草动,出现金融经济危机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市场行情发生严重萎缩,自然难逃经营业务严重下滑的厄运,不可避免出现大面积巨亏和深陷债务“泥潭”。这种情况在航运、矿产类等央企表现尤其常见。

4、由经营成本上升而形成的。受通货膨胀及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提高,具体表现为原料与燃料价格上涨过快,人力用工成本节节攀升,运输费用大幅提升,财务成本不断增大,环保、安全、土地等非生产性支出增多等,让本来并不宽裕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加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这类情况在一些工业加工类、服务类央企表现最为突出。

二、央企高资产负债率的“四大隐忧”

高资产负债率给央企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及未来发展,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恶瘤”。

1、影响央企的经营业绩。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高负债给央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危害是侵蚀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国资委每年都要对央企进行经营业绩考核,而央企的负债率越高,财务支出就越大,除去财务费用之后的利润总额就会相应减少,盈利指标难以完成,业绩考核等级就会降低。

2、降低央企的品牌信誉。品牌信誉是企业的立市之本。高负债最直接表现是资金短缺,无力偿还应及时归还的货款和到期借款本息,急需的生产资料难以及时购进来,生产的产品又不能按时完成和交付,容易引发违约风险,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将被打断,使央企的品牌和信誉大打折扣。

3、增加央企的经营风险。企业是各种风险“聚合体”,往往一着不慎则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特别是遇到国家调控时期,推行从紧货币政策,利率将会大幅上升,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使央企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融资成本持续升高,从而容易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

4、制约央企的战略发展。央企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步伐,然而这需要拥有雄厚资金与财力支持。高资产负债率的央企常由于自有资金的短缺以及外部筹融资的困难,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使企业生产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三、“五管齐下”降低央企资产负债率

央企降低高资产负债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从长计议,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五大方面的工作:

1、战略“压债”,注重“润血”。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降低杠杆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央企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重新梳理业务发展策略,不可再迷恋蕴含高风险的“快钱”,只有脚踏实地赚取稳定的“慢钱”,才是在这个急功近利年代“活得好”的常胜之道。其次,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趋势、行业的发展状况及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制订切实可行的降低负债水平的实施方案和目标,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分步实施,推出“组合拳”,打好持久战,确保“降负减债”有条不紊地开展。再者,要结合企业成员单位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提出有针对性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措施和目标,并纳入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之内,真正将降债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破立结合,久久为功。

2、集中“盘债”,化瘀“活血”。当前,不少央企面临的“通病”是一则对外存在巨额借款,又则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央企应创新内部资金管理机制,借助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实现资金信息共享和财务服务共享,构建统一资金池和票据池,达到内部资金头寸的统一调度、集中管理和合理使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杜绝资金体外的循环和沉淀,打好“铁算盘”,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率。一般而言,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即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总部财务备用金拨付模式、总部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不同央企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自己最适合模式,前两种模式比较适合于组织机构和业务结构相对简单的央企,后两种则适应于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央企。总的来说,只有将有限分散的资金有效归集起来,灵活调度,统一调配,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信贷规模,降低债务水平,防范资金风险,这是最低廉、最有效的降低央企资产负债率的途径。

3、管理“清债”,尽快“止血”。主要做到“四要”:一要强化对各种支出的管理,强化预算的硬约束,严格控制各种不必要的支出,规范现金支出程序,当好“铁公鸡”,管住“钱袋子”;二要切实抓好“两金”的清收清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债权清收方案,加强对坏呆账清理,必要时可动用司法手段、主动采取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加紧款项回笼,建立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机制,避免新的坏账的产生,同时根据生产需要合理筹划好各类材料、配件的存货管理,充分考虑采购、运输、清关等环节的影响,建立动态电子台账,防止因库存过高而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产减值的风险;三要加强不良资产剥离与变现,结合“三供一业”改革要求,尽快将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通过公开出售、转让等形式剥离出去,能变现的则变动,不能变现则无偿转让,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四要做好无形资产盘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努力盘活动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价值。

4、融资“控债”,合理“补血”。一是强化银行信贷管理,严格控制“乱融资、乱担保”行为,尽量争取银行优惠贷款或政策性贷款,切实有效降低债务规模尤其是带息负债的债务规模;二是高度重视股权融资,积极开展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进行IPO、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不但能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而且没有到期日和固定的利息支出,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认真做好债券融资,充分利用央企内部上市公司的平台,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及可转换债券,实现银行债务融资与市场债务融资的有机结合,切实改善企业债务融资结构;四是积极尝试新的融资产品,结合业务经营特点,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保理和信托融资等新型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借助其成本低、审批程序简化等优势,丰富融资品种,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负担和费用。

5、重组“活债”,实现“造血”。首先,合理把握投资节奏。从源头上刹住企业的投资冲动心理,将投资重点放在主业上和投入产出高、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上,重点培植一批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产品,切实避免无效投资;其次,大力推动兼并重组。按照产业互补、规模优势的要求,因“企”适宜地做好“合并同类项”,切实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突出的问题,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参与央企重组,实现1 1>2的效果;再者,加大债务重组力度,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通过破产免债、债权变股权、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修改负债条件等多种形式化解债务风险,达到降低整体债务水平、盘活闲置资产、减缓企业偿债压力的目的。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