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最美的身影作文500字「最美的身影作文450字」

时间:2022-11-29 15:35:1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最美的身影作文500字「最美的身影作文450字」,关于最美的身影作文500字「最美的身影作文450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7月16日至28日,我们抗洪采访小分队沿长江、淮河两岸,跑过铜陵、安庆、六安、阜阳、淮南等地9个县市,每天都是感动刷新感动、震撼刷新震撼。


洪水淹没了村庄、冲破了闸门,但是没有冲垮人们的精神。每一位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战友都在教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最美的身影——连续奋战3天3夜,喉咙沙哑,坐在那儿就能睡着,但是听到有人喊救命,马上就操舟往前冲的是我的战友;险情发生,跳下水去,用身体筑起围堰的是我的战友;水流太急,冲锋舟无法靠近救援时,用一根绳子绑住自己,防止被水冲走的还是我的战友。他们有的是现役官兵、有的是民兵,太多太多的瞬间,我已经无法全部记起,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教会我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大堤上的“马甲英雄”


湖面连着天,苍茫一片。226平方公里的菜子湖水位居高不下,一片汪洋。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堤宽度仅够单辆车通行,左边是洪水,右边是万亩大圩——团结圩。圩内种植1.2万亩水稻,丰年时每亩产量能达到千余斤。此刻,菜子湖的水位已经与堤面平行,堤上用沙袋筑起的子埂在滔天洪水面前显得那么单薄,生怕龙王爷发怒,冲进这万亩大圩,全年的粮食收成和600多户人家被笼罩在恐惧中。


7月16日,我们来到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团结圩。团结圩7.85公里的大堤上,一片片橙色身影在浮动,他们是枞阳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刘学带过来的一队身穿橙色救生马甲的民兵。50人,听起来似乎很多,但是在这大堤上,就显得星星点点,势单力薄。

“快,快,麻袋麻袋!”“绳子绳子,捆紧点!”“哎呀,这边这边,干啥呢!”这队民兵是退伍军人,且都是青壮年,干活利索,嗓门也大。现场吆喝声、雨声、工程车马达声,一片沸腾,为无助又落寞的大堤注入些许踏实感。雨越下越大,有的民兵嫌雨衣裹得难受,干脆一把脱掉甩开膀子干。一群老兵苦中作乐,“加油啊,弟兄们!”人群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汗水雨水顺着脸颊淌下来,手上腿上都是泥,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泥水溅进眼睛就紧眯一下眼,迸到嘴里就“呸呸”吐几口。大堤上没法躲雨,他们累了就直起腰仰着头,让雨水冲把脸,“啊!痛快!”


“那边,来10个人跟我走,前面有渗漏!”刘学紧张地喊道。我们也跟着跑过去,一级站2100 2200米处,出现一处渗漏。刘学带人冲过去,拿起铁锹就开始装沙袋。复合肥袋装满砂石,我试着使出全力想拎起它,可袋子像灌了铅一样,仅挪动了一点。民兵们一袋一袋扛起就走。奋战了半小时,险情排除,大家短暂休整。


我们趁空采访了刘学,他说:“我这边民兵全是退伍军人,有燃气公司的,有住建局的……你别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的,干起活来都不含糊,特别拼命。这下面是镇上的口粮,还有乡亲,必须保住大堤,我们没有选择。”长江防洪墙告急时,也是刘学带着这一队民兵过去救的急。


堤坝下方一组一组巡堤查险的民兵,不时用铁锹一点点地铲,或用手一点点地拨开杂草,查看是否有管涌、渗漏。2.89公里的险段,在一寸一寸地巡查中,似乎又被拉长好几倍。


前方休息的民兵对着湖面指指点点,我们也顺着方向看过去,水面上一条1米多长的大蛇拱起头颈,像是向大家挑衅。霎时间,我觉得那仿佛是菜子湖水怪,在这湖里兴风作浪,而这些穿着橙色救生马甲的民兵就是镇压水怪的“马甲英雄”,不管大自然怎么作妖,他们都会守在这里,保护父老乡亲,守卫家园。


团结圩的“舞者”


7月17日,还没睡醒,手机微信提示声飘来,“枞阳县梅花村团结圩发生跌窝险情,一级站1100 1200米处塌方并伴有渗漏,起床,过去看看。”我心里一紧,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毕,跟随团队再次奔赴团结圩。


民兵已赶去大堤,我们没有向导,去往大堤的一大段路程无法导航,驾驶员六六仅凭着昨天的记忆,一路狂奔到大堤。


今天的大堤和昨天来时不一样,堤坝上堆满砂石、树桩,坡面上贴了很多“创可贴”,它们是用来防止泥沙流失的防水软布,“看来,他们昨天一直在抢运物资啊!”同行的周老师说道。


今天雨停了,烈日透过云层的罅隙直射大坝,湿热压得人喘不过气。堤坝下方一处荷花塘,被大雨和烈日轮流蹂躏过,荷叶与荷花都无助地耷拉着脑袋泡在泥浆里,美感尽失。梅花村的村民、水利站的技术人员已经先赶到险情地,人、车都淤在泥巴里。头上一群鸟撒完欢,飞到电线上蹲着叽叽喳喳地聊天,在这大堤上,也就只有它们能享受一点澄澈与安宁了。


刘学带着民兵一路奔过来,喘着粗气:“昨天你们前脚刚走,这个地方就塌了。”一会儿工夫,刘学就把现场分成3个小战场,一组人负责管涌处填实跌窝,一组人到下坡压渗,一组人装运沙袋。昨天我们离开后,他们在这里筑了围堰,凌晨又发现几处渗漏,管涌没有封住,又发生了跌窝,渗漏出的水非常浑浊,险情叠加,情况不妙。


“这边堵不上啊,一直在渗水,再下去几个人踩沙袋。”技术人员指挥道。“我来!”“我也来了!”技术人员话音还没落,十多名民兵已经跳下水。围堰区域的水位已经到了胸口,水面全是浮萍、垃圾,旁边有民兵拿着一根长竹竿不断清理障碍物。“来,兄弟们,我们一起踩,一二三!”“好,来,一二三!一二三!”大家在浓稠的“黄汤”里随着号声,踩着沙袋“翩翩起舞”。沙袋嗖嗖地传过来,那边传沙袋的喊:“快点,快点,快点!”这边接沙袋的叫:“慢点,慢点,要踩实,不然堵不住!”中间递沙袋的有点委屈:“到底要快还是慢啊?”


日头越来越大,炙烤着大堤。干活的民兵们再也穿不住马甲了,都脱掉甩在一边,个个脑门上都是豆大的汗珠。“天真热!”大家对视时,都会龇牙咧嘴地来这么一句。12时10分,渗水量开始减小,跌窝处理卓见成效。“大家休息一会儿,先吃午饭。”刘学喊道。泡在水里的民兵们已精疲力尽,岸上的人伸手把他们从“黄汤”里捞出来。他们缓缓地坐到旁边的沙袋上,脱下雨靴,“哗啦”一下,倒出一坑的水。


大堤上没有阴凉地,仅有村民搭建的一个小红棚,大家端着饭碗,有的坐在沙袋上,有的坐在地上,默默地低头吃饭。大家都累了,剩下的力气大约也只够吃饭了。饭后,有的人挤在小红棚里,坐在地上、背靠背眯一会儿,有人把编织袋顶在头上遮阳,有人跟家里视频报个平安,有人干脆躺沙袋上睡,那温度,一定很酸爽。


彩虹下的“六六们”


六六,本名刘龙飞,是我们团队的驾驶员。在抗洪一线的这些天,所有成员都被六六照顾得无微不至。不管大家到哪里,首先得问:六六呢?六六在哪儿?没有六六,就没有安全感。每到一个地方,看到飘扬的党旗,他都会充满力量地说:“这是我们的旗子。”我想,那旗帜就是他高高飘扬的、鲜红的信念。


7月19日10时,结束在安庆市的采访拍摄,小分队赶往芜湖市无为县。刚过桐城时,周老师突然收到信息:“六安市双河镇告急,2500余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急需解救转移。安徽省军区已出动官兵驰援。”“走,改道去六安!”周老师随即做出决定。


一路不断被淹掉的道路挡住去路,15时,终于抵达双河镇河北村。远远望去,水面上“站”着很多楼房的屋顶、树梢和电线杆头,电线离水面的距离大约只有30厘米。我们一行5人跟着一艘冲锋舟来到重灾区草堰村一带和大部队会合。


大部队有61名战士、12艘冲锋舟。抵达后,他们迅速卸下冲锋舟,投入救援。我们小分队跟着其中一艘冲锋舟拍摄,舟上一名草堰村村民做向导,战士们训练有素,操舟、指挥配合默契,在马达声和柴油味中,冲锋舟划开水面,向草堰村开去。这是我第一次坐冲锋舟参加抗洪救灾、第一次体验在村里“冲浪”的感觉,只觉鼻尖一阵阵酸热在涌动,眼泪随时都会冲出眼眶。我们不停地低头躲避高压线。这里道路全部被淹,向导只能靠道路两旁的树木和居民楼识别方向,不时有救援舟从身边经过,大家互相提醒:“前面有树,注意安全。”村民或蹲在自家房顶上、或在楼上透过窗户朝我们观望。


六六一路不停地向村民喊:“你们要走吗?要走吗?”此时的六六,穿着救生衣,原本负责保护采访小分队安全的他,已然变身成救援人员。向导带我们来到一户人家,一家4口,两位老人、两位中年人在二楼焦急地看着我们。舟慢慢停靠在方便展开救援的地方,操舟手崔龙飞拿着桨试了一下水位,观察了救援位置,“还好,不深。”话说完,就跳了下去。六六拨开挡在他前面的我,把包递给了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也跳了下去。水没到了他俩胸口,两人缓缓涉水摸索着走到二楼楼梯口。六六先背上老奶奶,崔龙飞在后方护着她,两人摸到舟边上,六六不断寻找点位,调整姿势,保证老奶奶在爬上冲锋舟时不会掉进水里。战士沈京星跪在舟边上,把老奶奶连抱带拽扶进舟里,安置在座位上。这边老奶奶刚坐好,那边崔龙飞背着老爷爷过来,沈京星和毛董伟又跪在舟边上,与崔龙飞配合将老爷爷抱进舟里。大约用了20分钟,4个人配合将一家人成功转移上冲锋舟。六六上舟以后,从口袋里摸出滴着水的手机,一脸无奈地看着我说:“好吧,终于可以换个手机了。”


就这样,我们跟着冲锋舟完成3次救援任务,每一次都惊险万分、每一次又都能化险为夷。我再一次认识了“六六们”:刘龙飞、崔龙飞、沈京星、毛董伟。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他们像神兵天降,不顾个人安危,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那是一种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刻进骨子里的信仰,他们没有宣称自己是英雄,却胸怀一腔侠义。那天下午,一道残阳铺在被淹的双河镇的水面上,彩虹横跨双河镇两岸,“六六们”在彩虹的下方,操着冲锋舟为人民带来希望的光芒。


王家坝人的快乐老家


7月23日傍晚,王家坝濛洼蓄洪区的洪水逐渐退去,通往郑台孜的道路现出原形,庄稼也慢慢露头。郑台路口站着很多保庄圩的村民,朝下方张望,看看自己的庄稼地;暂住在安置点的村民迫不及待地结伴回村子里,去瞅瞅家里被淹成了啥样。


郑台路上满是洪水留下的泥浆,道旁树根的颜色明显比树干颜色深,空气中飘着泥水的腥味和酸腐味。路上的村民,或聊着天,或刷着抖音,或唱着歌,脚和泥水互相拍打的声音交织着爽朗的笑声。


郑台路口站着一个老人,穿着一件白汗衫,朝下方张望了很久。他叫张国凡,今年71岁,是和谐村的村民,现在住在保庄圩。这一次泄洪淹掉他家9亩地,其中6亩水稻、3亩旱地作物(大豆、花生、玉米)。老人已经经历了十多次王家坝泄洪,他说,水稻还可以再收一点,旱地的庄稼就不行了。“心疼吧?”我问。他一脸安详地说:“心疼啊,但是不泄洪,受难的人就多了。水下去了,我还可以种点绿豆,没什么的。”

23时40分,巡堤小队换班,上半夜第一班已经结束任务,正在路口等着第二班人交接。保庄圩郑台路口一段900米的大堤,和谐村安排了30个村民巡堤。队员年龄最大的76岁,叫郑纪龙,最小的33岁,叫张苏奎。张苏奎很开朗,嘿嘿一笑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抗洪,就想当一回保卫家乡的英雄。”


21日上午来到王家坝濛洼蓄洪区时,保庄圩下方农田、村庄还是一片汪洋,剩下几个地势较高的村庄成了一个个孤岛,军地联合在孤岛之间用冲锋舟临时开通“水上巴士”,为村民们提供转移物资、医疗保障、水上救援等服务。几天下来,没有在王家坝人的脸上看到过惶恐、沮丧、怨气,面对大灾大难,村民都很坦然。我们跟随“水上巴士”去村里拍摄采访时,一位村民说:“虽然村子淹了,但是来了很多解放军官兵,我们吃的、喝的都不愁,还能坐舟出去买东西,已经很好了。”


穿着迷彩行走在王家坝,村民们都送上了灿烂的笑脸和亲切的慰问,最常听到的就是:“你们是真的辛苦啊,最苦的就是你们了。”


待在王家坝3天,就这样读懂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心疼庄稼啊,但是不泄洪,受灾的人会更多啊”;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没关系,东西没了,我们还可以再出去打工啊”;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看到你们受灾受难,我们受这点苦算什么”。抽象的精神从一个个具象的王家坝人眼中、口中漫溢出来,温暖、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热闹的戴家湖


7月27日,我们来到安徽省颍上县半岗镇庙台村。26日,戴家湖破闸。此刻的堤坝上,第71集团军某旅正在作业,封堵排灌站的闸口。下方100多台挖土机待命,准备在戴家湖筑一道围堰,形成临时的蓄洪区。


十多名民兵正在卸抛石铁笼和防雨布,抛石铁笼用于固定沉湖的砂石。大坝上随处可见应急照明灯,从26日10时起,民兵及其他救援队伍已经奋战了一天一夜,27日早上,陆续有部队增援官兵抵达。


排灌站旁边有一户人家,主人是个残疾人,坐在家门口的轮椅上,打量着过往车辆和行人。他是庙台村村民刘德平,今年59岁,戴家湖破闸,是他和老伴先发现的。刘德平家养了鸡鸭鹅,“鹅养了100多只,大部分都被洪水困在戴家湖那边,估计是活不成啦。”老伴孔繁林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拿着个充电器插头问我:“这是充电器头子吗?”我点点头。她说:“那边有个战士说,手机好多天没有充电了,我赶紧来给他找一个。”


排灌站那边,盒饭味、泡面味、泥腥味被太阳一烤,糊出了一股子酸腐味。再往里走,有一个仓库,与外面的热闹相比,这里显得安静冷清,干了一天一夜活的民兵实在撑不住,来这里躺一会儿。仓库地上到处都是垃圾、杂物,没有下脚的地方,天气很热,一台大风扇吹出来一股股热浪,“哒哒哒”地响。


保庄圩那边人已经扎了堆,机器和人协同作业,效率高了很多。一名消防员说:“这次我们要死保戴家湖,因为这里一旦保不住,洪水就会冲过颍上,直达阜阳市了。”


我愣了一会儿神,突然听到:“来,走一个,给你拍个照,哈哈哈哈……”原来,大堤上传运沙袋的兵们分成两组拼上了,看谁传得快、扔得远。战士张彪的水性很好,救生衣上写着“水鬼”两个字,他已经抗洪12天,昨天刚从全椒转战过来。“我还有好多战友想来啊,毕竟这种在一线战斗的机会很少。”张彪一脸真诚,让人动容。


我们离开戴家湖、转战淮南的路上,经过阜阳市,一条颍河穿城而过,市民们摇着扇子,在颍河边散步,几个老人在街心公园打着扑克牌,这里依旧车水马龙、岁月静好。我陡生一种恍若隔世之感,觉得戴家湖的那个世界仿佛并不存在。


回想起戴家湖被吹皱的湖面,大堤上的救生衣、迷彩服、挖土机、起重机,随着岸边飘扬的旗帜汇成一团团火红色,战士张彪的那句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们不会撤”


八百里巢湖连着天,湖面微微膨起,形成一条弧线。水葫芦、垃圾、浮萍随着一轮轮的水波不停地拍打着堤岸,远处的姥山隐约可见,近处的孤山像一只巨大的海豚嘴浮在水面。


7月28日下午,我们来到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五合村,这是三河镇上地势最低的村庄,次日起,这里也将是一片汪洋。因为,村子被征用成了蓄洪区。


五合村是个狭长的村庄,1.2公里长,穿村而过的一条干道两旁整齐地伫立着15栋楼,常住居民756人。7月22日晚,村委会接到镇上的撤离通知;23日2时,村委会组织民兵、村干部、志愿者等50人一家一家敲门通知、劝离群众;5时,动作麻利的村民收拾完行李,开始陆续撤离;9时,全村撤离完毕。考虑到蓄洪后一楼110多个住户的家会全部被淹没,28日上午,村委会又将他们召集回来,并请求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他们将贵重物品转移至楼上安全地带。


五合村临湖而建,原本风光宜人,现在却成了险境。村主任李常兰正在带领民兵检查一楼住户家中是否还有未转移的贵重物品,确认转移完毕后,他们会将房门贴上封条。我爬上1号楼1单元,一楼基本搬空了,二楼以上的楼道里摆满家具、电器、厨具、餐具,物品码放整齐,显然,村民撤离时,并不慌乱。


每栋楼有6个楼层,没有电梯,村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人、孩子。“撤离时,我们都是一个个从楼上搀扶下来。”李常兰干练地说。她穿着雨衣,大拇指从肩膀上往后一甩:“走,去那边看看。”


采访拍摄结束时,我们一行人又来到巢湖大堤上,迎着湖面吹过来的风,看着在湖面上飞着的叫不上名字的水鸟,突然就想起高尔基的《海燕》。眼前这苍茫的湖水含蓄着一股巨大的张力,藐视着岸边的人。


李常兰还在忙碌着,我问她什么时候撤离,她说:“我们不会撤的,办公地点已经转移到前面的集装箱里了,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得替村民守着。”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