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惠州500kv变电站「惠州演达二路东延段」

时间:2022-12-09 11:05:2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惠州500kv变电站「惠州演达二路东延段」,关于惠州500kv变电站「惠州演达二路东延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日,惠州500千伏变电站演达(城西)站及其配套输电线路工程正式投产。惠州供电人再次用责任与汗水诠释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优化电网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电驱动力

近年来,惠州的高速发展带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为满足惠州博罗、仲恺潼湖等西北部地区电力负荷的发展需求,惠州供电局除了持续优化现有电力网架外,更于去年7月11日开工建设此工程。该工程是广东电网重点项目工程,不仅解决了惠州未来10年1861兆伏安的电源缺口,更为粤东电力送入珠三角构筑了一条重要的电能输送通道,为满足广东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东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用电需要,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电力“强心剂”。

演达变电站是惠州建成的第6个500千伏变电站,工程投产后,惠州也将成为广东电网系统内唯一坐拥6座500千伏变电站的城市,惠州作为连接粤东及粤东北地区的门户和电源枢纽地位日益凸显。随着500千伏演达站的投产运行,惠州建设一流电网的步伐和发展也进入了全面提速的崭新时期。

“希望提供充足可靠的电能,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看到演达(城西)站投产,供电人脸上难掩喜悦之情。这是一项用辛勤汗水浇灌的责任工程,项目全体人员克服了自然环境的困难和重重技术障碍,为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交上了一份令人动容的答卷。

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程管理优势

按照以往的经验,建设一座相似的变电站一般要18个月的时间。在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惠州供电局在项目建设之初,便在工地现场成立临时党支部,项目部全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建设者加紧工程建设,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用“人和”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一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雨季较多,工程时间又特别紧。共产党员、项目负责人李文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和工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采取错时作业措施,抢晴战雨。每天起早贪黑,保持密切协作,加快工程进度。

“这一年,几乎是每天起码要到晚上10点半才下班。”李文泽回忆。2018年,李文泽与女友领取了结婚证,只差举办热热闹闹的仪式。工地上繁忙的事务让他根本无暇顾及,婚期一拖再拖。休假两天举办婚礼之后,又回到了工地。

“和文泽新婚这一年,他工作的确很忙。”李文泽的妻子崔文瑜对于丈夫的忙碌表示理解。“全家人都很理解他的工作,毕竟是服务万家灯火,电力人该有的担当一定要体现出来。”崔文瑜表示,希望丈夫能够安心做好工作,家里的事不要操心。“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晚上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一坐下来,或者稍微静下来,靠着什么东西就能睡着”……在走访中,不少工作人员表示“累并快乐着”。演达站筹备组组长郑文新告诉笔者,看着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就好像看着自家孩子成长一样,心里特别满足。

“要抢抓时间组合设备、安装HGIS要注意环境……”演达站筹备组成员、“90后”刘炎伟讲起技术时一脸严肃。刘炎伟表示,很多环节对温度、湿度、粉尘等环境要求很高,“容不得一丝松懈。”

根据“基建现场到哪里,党建工作到哪里”的原则,惠州供电局借助临时党支部平台,将项目每月工作例会与党内“三会一课”等相关制度结合,从思想上、作风上寻找问题根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在组织生活会上,来自设计、监理、施工、供电等单位的党员,对问题深入剖析、现场交流成为常态,解决了图纸与现场偏差的问题。

因地制宜巧施工不畏困难快推进

在建设项目正式施工前,施工现场要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也就是“三通一平”。然而,演达(城西)输变电周边都是土石、溪谷,要铲山头、填溪谷,其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施工场地原来有一座山头和一个低洼的溪谷,施工困难比较大。”李文泽说,他们需要先把这个山头“粉碎成”土石,再去围填溪谷。

“施工场地的土石比例达到2:8,需要使用大型的‘犁机’和‘炮机’配合开挖。”李文泽介绍,一共挖铲下来54万立方米的土石足足可以填满258个标准游泳池。

围填溪谷的工序也很繁琐,一层层地向上填,每填50厘米高就要用压路机碾压一次、每7米高就要强夯一次,一共回填了约21米高,需要反反复复地一层层地向上填、碾压、强夯。

得益于500千伏演达(城西)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统筹谋划,全体施工人员齐心协力,两三套大型机器、上百辆的运输车辆,日夜加班,让正常需要8个月完成的“三通一平”,只花了3个月时间,为工程后续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施工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天气因素。

据项目经理吴建芳回忆,去年9月底惠州连续不断的暴雨,对场地平整施工影响颇大。“因为围填溪谷对土层湿度、干透度的要求比较高。”吴建芳说,在围填溪谷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巧妙利用地势让回填土层形成一定坡度,让雨水顺势流出,尽量减少雨水积留在土层。

“一般来讲,夯实土层至少要凝固28天后才能打桩搭建主楼,但如此一来又会影响工期。”吴建芳介绍,在围填溪谷平整场地的时候,他们一边回填土层,一边做打桩的基础,两者同时进行,优化工程工艺。“回填土层完工后,即可搭建主楼”,极大缩短了工期。

实干的前沿,处处是活跃的创造。施工过程中,工程人员还采用“土方就地平衡”的方式,将“三通一平”中产生的54万立方米土石用于场地平整和进站道路的建设,完美地解决了土石方外运难题。

工作人员介绍,由于500千伏演达(城西)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团队通过采取优化工期和改善设计方案、施工工艺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大大加快了工期进展。

首次利用“智慧工地”助力工程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了优化工期、改善施工工艺等措施外,惠州供电局还第一次使用“智慧工地云平台”助力500千伏演达(城西)输变电工程建设。

这只是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智慧工地云平台”通过一站式平台,集中呈现工地现场的设备、安全、质量、环境、人员等信息,将工地的3D效果图植入到系统中,并在当前3D效果图的基础上显示各种设备的监控分布,可直接点击查看各设备的监控状态和数据分析,实现可视化的管控。

在工地现场,工人使用门禁系统打卡和人脸识别等方式进入工地;作业区域内,视频监控可以及时发出违章信息提醒……“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摄像头、‘安全帽子’等系统,即可动态识别施工人员是否穿戴安全帽,并进行语音警告提示,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确保施工人员安全。”该项目管理中心实施管理专责人员王海燕介绍。

除了安全管理外,绿色文明施工也是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工作之一。“智慧工地云平台”拥有扬尘噪音监测和降尘喷淋系统,可对施工现场区域环境的空气及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其中室外环境监测设备可对噪声、颗粒物浓度(PM2.3、PM10)、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大气压等多项环境参数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精确测量与LED屏实时显示。当现场出现PM10、PM2.3等颗粒物超标后,管理人员可通过自动、手动方式进行喷淋作业,改善工地的施工环境。

推动基建高质量发展大数据、自动识别、图像采集、引进智能化运输车……走马演达站现场,这些高科技在工地上频频上演,为保障工程质量、环保要求达标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注入“智慧”动力。

演达站的建设,是在超高压等级下将智能化模式与绿色环保主题相结合的积极探索,也是提高电网综合自动化水平、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有力实践,充分诠释了国家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

【撰文】马发洲 何文浩

【图片】惠州供电提供

【作者】 马发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