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兴证固收黄伟平/左大勇团队.转债」大盘转债往事——可转债十年百债系列一

时间:2022-11-30 17:17:3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兴证固收黄伟平/左大勇团队.转债」大盘转债往事——可转债十年百债系列一,关于「兴证固收黄伟平/左大勇团队.转债」大盘转债往事——可转债十年百债系列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投资要点

1、2010-2015年中是大盘转债主导的年代。2010年开始转债市场出现了百亿以上的转债:中行转债作为开启大盘转债时代的代表,无论是一级发行,还是后期的波动空间,抑或是比较顺利的进行下修,均是树立了标杆的存在,也成就了很多转债投资者的大佬之路。工行转债、石化转债在中行后相继发行上市,走势与中行相似,震荡时波段更大些,但2014年牛市中中行转债又一把掰了回来。民生转债则由于在正股高光时发行,转债上市后机会反而有限,下修失败也是市场中少见的案例。平安转债和浙能转债则是典型的牛市品种了,体验极佳。

整体上,这段时间的转债市场由大金融主导,投资方法也相对简单,周期来临时的定力是胜负手。

2、2015年后属于后大盘转债时代。2015年牛市促使大盘转债尽数转股,而转债的供给尚未提速,转债市场陷入了一段时间筹码极度稀缺的阶段。直到2017年光大银行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大盘转债才再度出现。

随着转债的快速扩容,大盘转债的重要性明显下降,且极致的结构性行情下,以银行为主的大盘转债在牛市转股并不容易,无法复制当年的荣光。宁行转债和平银转债虽然都成功转股退市,而且平银转债存续期不到三个季度,但由于整体贝塔性行情有限且市场对转债强赎等风险较为谨慎,均未有效分享正股阿尔法。

东财转3、通22转债的发行标志着大盘转债迎来成长类标的,虽然东财转3的体验远不如前两期,特别是赎回窗口赶上市场下跌,波动大幅放大,让部分重仓的投资者遭遇压力。但还是打开了波动的空间,最高到过170元以上,最大波段接近40%,这还是提供了很多可能性。通22转债尚未进入转股期,未来如何尚未可知,但也是到过170元,至少给了很好的波段机会。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

报告正文

转债的历史很长,但一直是个小众市场,随着2017年再融资新规和2019年的牛市启动,转债市场才真正繁荣起来。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当前的转债市场其实跟历史上并没有特别好的可比性,特别是当我们用指数的历史走势来分析的时候,这里面其实可能包含巨大的谬误。单单从成分券来看,当前中证转债成分券近400个,而在2015年时一度只有4、5个标的,基于这样的成分进行指数间的比较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考虑到历史上转债标的数量有限,我们不妨从个券的角度进行历史追溯,当你对历史上的个券如数家珍时,那么面对当前的市场和择券自然也是游刃有余的。因此,我们特推出十年百债系列,来回顾历史上那些留下一抹记忆的个券。作为开篇,不妨从那些百亿的大盘转债说起。

1 大盘转债主导的年代

2010年开始,转债市场出现了百亿以上的转债,一直到2015年中,大盘转债是这段时间转债市场的主导。转债投资也是把握大盘转债的机会为主。当然,此时间段内有通鼎转债价格冲到600元以上,也有重工转债复牌首日涨幅超过20%,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重仓把握大盘转债的戏码。

中行转债:开启大盘转债时代,树立了标杆的存在。

中行转债在2010年预案400亿元,是一个大超预期的存在,毕竟在此前最大的转债单只规模仅65亿元(2004年的招行转债)。更何况经历了2009年的牛市后,转债市场本身只有100亿元出头的规模,突然增加约4倍的规模,市场一时是错愕的。预案落地,存量转债市场便出现大幅调整,到现在分析供给冲击,中行转债仍然是一个最有效的案例。但当时股市本身也是大幅调整的,特别是正股的跌幅超过4%,其实从最开始,所谓供给冲击就是负面情绪的放大器而已。

2010年1月,中行发行可转债预案落地,给当时急需补充资本金的银行打了个样,可转债市场也因此得以壮大(至少在规模上如此)。从发行端来看,中行转债从预案到发行落地不到5个月(港股上市公司还有严格的公示时间要求)。

作为第一只超大盘转债,中行转债中签率达到1.89%,网下有接近1600户参与打新,上市首日在99.9元到101.5元之间波动,高中签率没带来超额收益,当然这种反差应该是金融市场的常见现象,在转债和可交换债市场也出现过很多次。

从中行转债开始,转债市场进入到“大盘转债时代”,从2010年到2015年初,以银行为代表、单只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大盘转债(从1只到5只)在转债指数中占到接近80%的权重,成为A股转债历史上一段特别的时光。

行情走势:熬过熊市,光芒万丈。

从行情来看,中行转债可以说满足了大资金的所有期待:1)最高价在2015年达到194元以上,这是所有首发规模百亿以上转债的最高水平,东财转3都不曾达到;2)最低价在90元以下,而且持有的时间较长,YTM一度超过5%(同样是大盘转债最高水平,而且在极高YTM的情况下转股溢价率只有10%左右),大盘转债的底和顶都是中行转债创造的。

而且2013年,中行选择了下修,尽管现在条件允许的话,银行选择下修成为惯例,但在当时还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由于2010年至2014年,A股整体震荡偏弱,银行股更是没有太像样的行情,因此,中行转债存续区间,具体节奏可以分为两段:

1)上市至2014年中,震荡期,波段行情。

中行转债上市收盘价略超99元,算是小幅破发,此后恰逢2010年3季度开启的反弹,从7月2日至11月11日,上证指数从2319点反弹到3186点。银行不是这轮反弹的主角,但在9月底还是出现了超过15%的反弹,中行转债在10月18日当日最高价到了117元,这也是2014年10月之前的最高点。

告别了上市前4个月的赚钱效应后,中行转债进入到较长时间的震荡调整期。2011年面对滞胀环境,特别是6月底爆发的城投债信用危机引发流动性危机,转债遭遇抛售,在9月底,中行转债价格跌破90元,价格低点也由此诞生,当然随着央行政策的对冲,市场情绪快速恢复,中行转债价格也回到95元附近。

2012年底,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定调较为积极,市场迎来了反转行情,权重股领涨,银行板块2个月反弹了30%。无奈中行股票涨幅远小于板块,转债成功回到100元以上还是靠下修的叠加,二者合计带动转债上涨了10%,算是中行转债的又一个波段。

但从2013年2月开始,利空因素开始再度发酵,FOMC会议纪要提及可能提前结束QE、3月初“新国五条”、整顿非标的“8号文”以及后面的两次钱荒,银行板块整体是震荡偏弱的状态。到2014年1月,中行转债收盘价最低为96.1元,YTM5.6%,转股溢价率9.8%,这应该是双低的典范了。

2)2014年中至摘牌,牛市中大象起舞。

随着2014年二季度定向降准开启货币政策转向,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成为重要议题,此后权益市场逐渐走牛,特别是11月21日意外降息,权益牛市加速,中行转债大幅突破历史波动区间,到12月底,公司便发布了赎回公告,此时转债价格在150元—160元区间,已经实现了接近60%的转股。在明确强赎的压力下,牛市仍然带动中行转债最高冲到190元以上,最终在150元附近摘牌,赎回转股的压力在牛市面前毫无抵抗。

整体而言,中行转债在银行股震荡偏弱时发行,在市期间偶尔有10%左右的波段机会,下修也仅给转债带来了短暂的反弹。考虑到当时流动性环境和城投债超高的收益率,可转债定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似乎也合情合理。但2014年的大牛市让坚守和等待变得值得,转债攻守兼备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不仅让投资者获取了巨额利润,也成为很多人跻身大佬的成名作。

工行转债:相比中行转债并无特别的故事,提前完成部分转股。

有了中行转债的基础,工行转债的发行是非常顺利的,预案阶段并未伴随着转债市场的调整,参与网下打新的数量也有接近3成的增加,加上规模更小,中签率相比中行转债降低了50%,首日上市涨幅达到10%,打新收益相当可观。在年初还在担心大盘转债的压力,而此时已经嫌不够用了。

行情节奏看,工行转债与中行转债相似,无非是工行转债股性更强,波段幅度更大,上市初期一度冲到130元以上,2012年底的反弹中也有15%以上的反弹。工行转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2011年9月开始,工行转债转股溢价率几乎再也未明显超过5%,即使出现了两次价格跌破100元的情况,溢价率也维持在偏低水平。这其实也为很多投资者考虑转债下限时提供了历史依据。偏低的溢价率下,在牛市来之前工行转债就实现了接近100亿元的转股,这也是当时大盘转债难得的现象了。

石化转债:首个非金融大盘转债,下修、探索二期均来过。

石化转债是第三只规模超过200亿元的转债,在2011年1月底到4月的反弹中发行上市,网下申购超过2000户,中签率0.59%,比工行转债参与热情更高。这可能与2010年下半年两只银行转债不错的表现有一定关系。石化转债是最早发行的非金融类大盘转债,当时甚至有一个“非金融大盘”的别称。

2011年8月,中国石化公告拟发行300亿元可转债的预案,这也是首次有人尝试双转债并存的模式,而且是两个大盘转债。当时的市场无法接受,恰好赶上信用压力,石化转债在双重压力下最低跌至86元以下。当然,事后看,这也是个机会,2011年四季度开启的反弹中,石化转债最大涨幅超过20元,明显超过当时的两只银行转债。当然,这个反弹后面一半是12月15日公司启动下修贡献的,这在当时显然是无法事前预判的。虽然几经波折二期获批,但最终发行人放弃了发行。也大幅推迟了两期转债共存出现的时间。

无论是从非常早的启动转债二期,还是转债发行不到一年迅速启动下修(大盘转债第一个下修),均指向发行人对转债这一融资工具理解透彻,2015年以后没有再进行转债融资实属遗憾。

具体节奏看,石化转债整体跟随大盘,前面三年震荡时,波段幅度相比中行转债更大,而且2014年行情启动也略早于中行转债。但在行情加速时,石化转债却被中行转债大幅超越。而这样的对比,在投资中其实是经常见到的情况,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得到了A优于B的结论,并且对A下注,也攒了一定的收益并强化结论,但未来某个超预期的因素出现后,结果出现B大幅好于A的情况。在期货中跨品种套利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民生转债:一度有生不逢时之感,下修失败成典型。

2013年3月民生银行发行转债,中签率在0.36%,是2011年8月债市大幅城投危机后的最低值,考虑到规模达到200亿元,可见市场参与热情之高。民生转债之所以受关注除了当时的市场刚刚经历了银行板块引领的跨期行情外,还有两点值得期待:1)在2012年9月银行板块见底后,民生银行至2013年2月的高点涨幅超过1倍,属于板块内阶段性最强存在;2)民生银行2003年发过转债,且在2004年初最高价到过157元,2005年基本完成转股,是一个有经验的发行人。

然而可悲的是这两个期待都走向了反面:1)正股表现上,转债发行后,民生银行股票表现相对指数不再有超额收益,特别是随着2013年加强同业监管后,公司股价反而出现了一个季度的明显跑输。2)2014年1月10日,董事会提案下修,本来是可以作为“经验”的体现,但最终下修失败,成了反面案例。

民生转债下修被否,主要是股权分散,且存在重要股东反对下修的情况,投票股东赞成票比例不到50%。而其他下修被否的案例,更多与发行人准备不充分有关,多数是参与投票人数非常有限,最后距离满足下修的投票差距很小。

鉴于此,民生转债的走势自然也是跟随银行转债的情况,上市初期正股的反弹带动民生转债有个10%左右的波动,此后就是钱荒后跟随大盘的一个反弹,再后面就是牛市带动下的强赎了。作为最后一个回到100元以上的转债,民生转债当时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其他两只银行,最高价149元,大量转股是价格主要在125元—140元区间,算是赚钱较少的银行转债。

平安转债:最佳体验的大盘转债。

2013年11月22日,中国平安启动发行260亿元可转债,由于当时流动性环境相对紧张,纯债收益率快速上行,最终平安转债仅有258名网下投资者参与打新,中签率高达3.42%,好在12月上市时,市场情绪稍有缓和,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打新参与者反而有所收获。

行情节奏看,平安属于大盘转债最佳体验那一档,上市至2014年7月之前始终在110元以下,2014年三月最低价到过98.7元,100元—105元区间给大资金充分建仓的机会。随着在2014年牛市到来,平安转债也在2015年1月最高涨到190元以上,顺利完成转股退市。

浙能转债:一切都是时机。

2014年10月浙能电力发行100亿元可转债,公司刚刚完成B转A,发行转债实际上属于替代IPO的性质,而大股东持股比例极高,也放弃了转债配售,因此在牛市中,还出现了0.86%的高中签率。

行情节奏看,浙能转债是唯一一只完全存续在牛市中的大盘品种,10月底首日开盘最低还不到105元,此后不到10个交易日迅速到120元附近,在这个位置横盘到12月中旬后,绝对价格冲到160元附近,此后便是在130元—170元这个区间震荡,直到转债进入转股期后迅速转股退市,从上市到退市仅7月,是大盘转债的最快节奏。这也再次证明了那个事实:时机比什么都重要。

2 后大盘转债时代

2015年牛市促使大盘转债尽数转股,而转债的供给尚未提速,转债市场陷入了一段时间筹码极度稀缺的阶段。一直到2017年,光大银行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大盘转债才再度出现。但随着转债的快速扩容,大盘转债的重要性明显下降。权重的下降只是一部分因素,更多是结构性行情下,以银行为主的大盘转债在牛市转股并不容易,无法复制当年的荣光。可能2023年开始,我们要见证一些大盘银行转债最终以到期还钱结束的情况。

宁行转债:分享正股alpha,并不容易。

2017年12月,宁波银行发行100亿元可转债,是第一只100亿元以上只采取网上发行的转债。由于原股东配售比例高加上市场认可度高,宁行转债中签率只有万分之五,这也增强了发行人和投行的信心,从2018年开始,转债发行网上的戏份不断增加。而宁行转债发行,开始出现不少优质银行发转债的情况,在转债内部这个权重最大的板块,终于不只有弱贝塔可以跟随了。

节奏上,宁行转债上市便赶上了2018年初金融地产的行情,重仓大盘转债的选手获得了开门红。但熊市是2018年的主基调,银行板块虽然有相对收益,但全年下来仍有15%的跌幅,宁波银行跑赢指数幅度有限。

宁行转债在熊市中的表现与成长类转债和小规模转债的对比,可以作为观察市场内部节奏变化的典型案例。宁行转债的价格低点分别出现2018年6月下旬(收盘价最低到102 元,转股溢价率17%)、2019年1月2日(收盘价104 元,转股溢价率20%),光大转债其实也类似。但辉丰转债、利欧转债等信用偏弱的品种均是10月份出现了全年的最低点。具体来说,6月的转债市场面临着流动性压力,变现需求导致大盘转债也遭遇了明显的抛压,而10月市场关注的小票的信用风险,随着民企座谈会,风险得以化解。

2019年开始,宁波银行再度显示alpha能力,顺利实现转债转股。但具体看节奏,在2018年底到2019年4月初的反转中,宁波银行涨幅超过50%,明显跑赢银行板块,宁行转债价格也冲到130元以上。但此后到8月底转债摘牌,转债价格整体在130上下10元内波动,特别是在强赎窗口,正股未能表现出alpha,跟随指数震荡,转债也无法获取有效回报。转债摘牌后,在2019底9月底,宁行银行开启了一波超过20%的反弹,再次体现出alpha。

宁波银行是2016年到2021年最大涨幅超过4倍的最优银行股,期间发行的转债最大涨幅其实不足40%,赚到20%已经算很好的表现,可谓没有股票行情的典范。在强赎窗口(从开始数日子到摘牌的两个月),正股也是震荡为主,完全表现不出alpha。而宁行转债虽然发行100亿元,但原股东配售比例较高,前几大股东大部分直接转股(第一大股东更是在2018年9月直接明显亏钱转股),所以转股减持压力其实有限。这期间的偏弱存在市场预期自我实现的成分,而此后银行转债的转股难度也不断提高,下限高但上限低成了银行转债的标签。

平银转债:实现了快节奏退出,但仍未分享正股alpha。

2019年1月,平安银行发行260亿元可转债,当时创业板可谓“天雷滚滚”,股市情绪其实上不高。转债市场整体估值在非常低的水平,在2018年底转债发行一度较为困难。因此,一度有不少投资者不敢全力打新平银转债。但春节后上市时,权益市场已经进入反转情绪,平银转债首日上市就明显超过了110元,打新收益颇丰,特别是当时券商还可以采用“拖拉机”模式网下打新,有人靠平安打新完成了部门一年的任务。

节奏上,虽然2019是过去几年牛市的开端,但结构明显是偏成长的,银行板块并无太强的表现,好在平安银行的新零售战略被市场认可,表现出极强的alpha,也成功实现了提前赎回,上市到摘牌也是7个月即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2015年之前的大盘转债,平安的强赎存在两个新特点:1)提前赎回价格设定了更低的120元,这明显降低了难度,事实上平银转债最高价也仅到130.9元,如果用击球比喻的话,算是个“勉扣”。2)权益投资者对潜在的强赎转股压力非常重视,在数日子的阶段股价明显缺乏上涨能力,使得强赎的临门一脚显得相对困难。转债摘牌后,反而正股又出现20%的上涨。

平银转债强赎的路径和节奏进一步说明了在没有贝塔带动下,大盘转债转股的不易,而投资者也在不断的适应和学习,由于银行明确的转股诉求,反而使得很多投资者主要参与从中低价位走向强赎的阶段,而到了关键的临门一脚时很多资金却选择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了,这也是很多大盘转债特别是银行转债努力却无果的原因。

东财转3、通22转债:成长类品种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转债市场非金融大盘转债也在不断增多。大秦、南航两只交运转债均是大规模品种,而东方财富第三期和通威股份第二期转债也均超过100亿元,也算是大盘转债首次迎来有成长类标的。

东方财富自2018开始发行转债,至2022年初,已经完成了3期转债的成功转股退市,且并无两期并存的情况。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过去几年牛市的强劲。当然,东方财富从2018年的底部算起,是一个明显有alpha的公司,到2022年高点,涨幅超过5倍,通过转债间歇性参与应该可以找到其中的一半,这或者也是转债投资者深爱东财的核心原因。当然,从体验上看,东财转3要明显输给前面2期:1)东财转债是2018年初发行,在110元—130元之间震荡了一年,在熊市中有机会底部充分建仓。而随着2019年初创业板的反转,东财转债便出现了一波流的行情,最高冲到200以上,虽然摘牌时还是跌到了130附近,但当时转债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转股,多数投资仍然收获满满。2)东财转2更是纯牛市品种,2020年2月中旬上市,牛市已经如火如荼,上来就直奔130元了,虽然海外疫情的扰动下一度震荡调整,但也未跌破125元,2020年7月便冲到200元以上,并且在180元以上实现了顺利摘牌;3)东财转3,在2021年4月上市,已经告别了茅指数的主升浪,好在转债发行的位置不错,从转债发行时算起,正股还是出现了40%的反弹,转债价格也最高到了170元以上,但随着强赎满足日临近和市场的波动,未能有效维持在这,一度又跌至140元以下,但公司选择了放弃赎回2个月,在此期间转债在此迎来反弹,同时大股东完成了减持。2022年初,转债再次满足强赎后,公司选择了强赎,后期正好放大了市场偏弱的情况,成为2月14日市场大幅杀估值的一个推手。

东财转3确实打开了后大盘转债时代的价格上限,但落幕时的高波动,让很多投资者体验不佳,也再次说明在金融市场不存在一劳永逸,把握时机可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通22转债目前刚刚上市不久,但近期同样到过170元以上,未来能否进一步打开空间还无法确知。

但大盘转债存在相对确定的强赎预期,一旦临近强赎窗口且正股不再主升浪中,就很容易向130元回归。类似东财转3的波段操作可能仍然是必要的,在单只大盘转债上不能期待巨大的涨幅,只能靠仓位取胜。当然,仓位从来都是取胜最关键的要素。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

20210825【兴证固收.转债】可转债市场规则—可转债框架系列之基础篇(上)

20210826【兴证固收.转债】可转债条款和常用指标——可转债框架系列之基础篇(下)

20210827【兴证固收.转债】股性、债性和估值——可转债框架系列之进阶篇(一)

20210829【兴证固收.转债】转债估值驱动因素分析——可转债框架系列之进阶篇(二)

20210901【兴证固收.转债】转债策略设计——可转债框架系列之进阶篇(三)

20210902【兴证固收.转债】量化方法在转债研究中的应用——可转债框架系列之进阶篇(四)

20210903【兴证固收.转债】转债之于基金的意义—可转债框架系列之进阶篇(五)

分析师声明

注:文中报告依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兴证固收】大盘转债往事 ——可转债十年百债系列一》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8月3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黄伟平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4080003

左大勇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6070005

蔡 琨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0080005

常 月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1050001

(1)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本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

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

(2)投资评级说明

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A股市场以上证综指或深圳成指为基准。

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审慎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3)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平台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