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世间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

时间:2022-11-26 13:11:26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世间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关于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世间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1677天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杰弗里·韦斯特,他是目前全世界在复杂科学这个领域最领先的研究机构——圣塔菲研究所的前所长。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呢?就相当于拳击界的阿里,电影界的斯皮尔伯格。说白了,他可能是目前全世界,在复杂科学这个领域,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关于本书

《规模》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逻辑化作简单、可预测、可推演的规模法则,利用规模法则,你不仅可以了解你的身体机能,甚至可以重新审视你的生活节奏、你居住的城市、你就业的公司以及一个国家的未来。

核心内容

生命体、城市、公司,乃至一切复杂万物,是否都存在相通的内在生长逻辑?制约生命与死亡、城市化的扩张及公司寿命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通过融汇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找到揭开复杂万物生长背后的简单法则?杰弗里·韦斯特潜心研究数十年,经过反复试验和求证,终于找到了解构复杂世界的简单逻辑——规模法则。在韦斯特眼中,规模成为衡量世间万物的不变标准,利用规模法则,复杂世界变得可量化、可预测、清晰明了且极度统一。规模法则阐明了从生命体到城市、从经济体到公司的生长与衰败都离不开其自身规模的制约,并与其规模呈一定比例关系,遵守统一的公式。


前言

《规模》,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世间万物,包括生物、城市、国家,等等,它们的增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说白了就是,变大,到底意味着什么?

事先说明,这是一本难度系数非常高的书。但是,值得你花点时间啃下来。你会因此获得一个神奇的,看待事物的新角度。那就是,你能够超脱自身的经验,洞察到这个世界,在更大尺度上的规律。

注意,这里说的是,更大尺度上的规律。言外之意,世间万物,并不是简单的等比缩放。在更大的尺度上,它们另有一套规律。简单说,就是大了不一样。

比如,问你一个问题,哥斯拉这样的超级怪兽,有没有可能存在?你可能会说,这都是想象,当然不存在。但是,你敢说,宇宙里就一定没有哥斯拉这样的大家伙吗?估计很多人可能会稍微犹豫一下。

但是,假如你穿越到400年前,去问伽利略,他就敢果断地告诉你,不可能有。很简单,因为对任何生物来说,体重增长的速度,都要比身高增长的速度快。你看,90厘米高的孩子,体重大概30斤,长到一米八,体重大概150斤。身高增长了一倍,但体重长了五倍。假如身高增加五倍呢?体重会增加125倍。这就意味着,假如按照这个趋势无止尽的长下去,这个生物早晚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这个观点,是伽利略在一本书,叫《关于两种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里第一次提出的。

你看,400年前的伽利略,不需要知道哥斯拉是什么。他只需要知道有关增长的一个底层规律,就能断定,哥斯拉、奥特曼、独眼巨人,他们通通不可能存在。而这一切,都源自伽利略,对尺度这个问题的洞察。

而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对尺度这个问题的研究,还要更复杂、更贴近当下一些。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实物,而是放大到一个复杂系统。比如,我们的身体系统、一个公司组织的系统,甚至一个国家的系统,这些系统的生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

这本书的作者,是目前全世界在复杂科学这个领域,最领先的研究机构,圣塔菲研究所的前所长,叫杰弗里·韦斯特。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呢?就相当于拳击界的阿里,电影界的斯皮尔伯格。说白了,他可能是目前全世界,在复杂科学这个领域,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前面说过,这本书的难度系数很高。书里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我们今天的解读,远不敢说穷尽全书。只能算是为你推开了一扇,有关规模这门学问的大门而已。假如你听完解读,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我强烈建议你一鼓作气,去把书看了。

接下来,我将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从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话题说起。那就是,生命的生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搞懂这个逻辑,你就知道,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无止尽的增长,不管是体积、重量还是寿命,都有它的极限。

其实,所谓逻辑,简单说就是,随着一个系统的增长,这个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遵循着什么样的相对关系?比如,一个正方体,边长增加一倍,那么表面积就增加四倍,体积增加八倍。你就可以说,体积和边长的立方成正比。面积和边长的平方成正比。

把这个算法放在人类身上,很明显,我们的身高是个长度概念,它是一维的,相当于正方体的边长。皮肤表面积是二维的,相当于正方体的面积。而我们的体重是三维的,相当于正方体的体积。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皮肤和身高的二次方成正比,体重和身高的三次方成正比。假如把身高这个因素去掉,直接对比体重和面积,我们就可以得出,皮肤面积和体重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简单说,就是,随着身高增长,皮肤面积和体重都在长。只不过,体重长得快一些,面积长得慢一些。

注意,在这里,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些具体的数字,而是想说,要搞清一个系统的增长规律,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系统最底层的那个变量,也就是,触发系统改变的那个根本的变量,和整个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对关系就行了。比如,对正方形来说,边长就是那个最底层的变量。只要知道它怎么变,我们就知道面积和体积怎么变。

那么,对于生物来说,这个最底层的变量是什么呢?它叫代谢率。也就是,你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总能量。这其实不难理解。你看,从物质层面上看,所有的生长,都是物质的增加。既然要增加,你总得有摄入才行。因此,这个最底层的变量,就是代谢率。

那么,代谢率和生物的成长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早在1932年,就被一个生理学家,叫克莱伯回答了。他观察了几十种动物,最后得出了一个数据。代谢率和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

比如,大象的体重是老鼠的1万倍。但是,它需要摄入的能量,只是老鼠的1千倍。你看,1万是10的四次方,而1千呢,是四次方乘以四分之三,也就是10的三次方。所谓的和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就是这个意思。

克莱伯还观察了几十种动物,包括鸽子、山羊、公牛,等等。这些生物的体型跨越几个数量级,但是,它们都满足这个规律。代谢率,和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

简单说,就是随着你不断的长高,体重不断增加,你摄入的能量也在不断增加。只不过,它的增长速度,比你体重的增长速度要慢。那么,这么一直增长下去,会发生什么呢?最终结果是,早晚有一天,你摄入的总能量,将只能维持你现有的重量。

你看,摄入的能量,不外乎两个用途,一个是维持现有的细胞。还有就是长出新的细胞。但是,随着你长大,细胞越来越多,而能量摄入的增长速度,又比细胞增长的速度慢。那就只有一个结果,早晚有一天,你摄入的能量,只够维持现有的细胞正常运转。不会有多余的能量,让你增加更多的细胞。除非发生一种情况,就是原来的细胞死掉。当然,新旧细胞的更迭,只是你在现有体量上的新陈代谢,它并不会让整个身体系统继续长大。

这就是为什么说,任何生命的生长,都有一个规模上的限制。这个过程,就像一道我们小时候做过的应用题。一个浴缸,上面放水,下面漏水。一开始,放水的速度比漏水的速度快,浴缸里的水越来越多。但是,再往后,漏水的速度逐渐追上了放水的速度。那么,当二者的速度达到一个平衡时,这个浴缸里的水,也就不会再改变。

同样,生物的寿命之所以有上限,也和新陈代谢有关。你看,不管是什么生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都是不可能避免的,那就是整个代谢系统的摩擦损伤。比如,血液流过血管,一定会有摩擦,而摩擦就一定会带来损伤。只不过,体型大的生物,因为血管系统更庞大,血管壁上的细胞更多,比较耐磨一些,这个损伤的过程就比较慢。寿命就比较长。但是,它总归都是有一个承受极限的。一旦这个极限到了,这个生物的寿命,也就到达了极限。

按照这个规律,这本书的作者韦斯特,还推算出了人类寿命的理论上限,大概是125岁。

但是,说到这,我们其实还留了一个巨大的疑问。那就是,整套关于生命规模的理论,它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代谢率和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但是,这个数据是通过归纳法得出的。

什么叫归纳法?简单说,就是通过事实,来总结规律。比如,过去一万年,太阳都是从东边升起的,那么我推测,这就是个规律。太阳明天也一定会从东边升起。

但是,你可能也发现了,归纳法其实是有风险的。就是不管你原来的样本有多大,只要在未来,一个样本出现偏差,整个理论就崩溃了。那么,比归纳法更可靠的是什么呢?是演绎。也就是,从底层的原理,推导出事实。比如,假如我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我就可以确定,太阳只能从东边升起。即使再过100万年,也不会变。


第二部分

换句话说,我们要想进一步砸实这个结论,确定,代谢率一定是跟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就必须在理论层面上,找到它的逻辑。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四分之三这个数字,找到一个扎实的逻辑。

前面说过,对一个正方体来说,面积和体积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边长和体积的三分之一次方成正比。这个数字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正方体是三维的。因此,三个数字,才会作为分母经常出现。

但是,放在人类身上,就有点说不通了。你看,人体明明也是三维的。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却不是三,而是四。比如,前面说过,代谢率和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再比如,还有人发现,脑容量跟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心率和体重的负四分之一次方成正比,等等。类似的统计数据还有很多。它们都离不开一个数字,四。

这就奇怪了。我们明明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但是,为什么出现最多的分母,不是三,而是四呢?要想在理论上,证明这个四是对的,我们就必须要证明一件事,我们的身体里,有某些东西,是四维的。

现在,咱们就开始完成这次论证。接下来的内容,逻辑链条有点长,我建议你稍微集中点精力。

要想论证生命到底存不存在第四个维度,我们得先知道,生命的生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你可能会说,意味着体型变大、力量变强、重量变大。当然,这些都没错。但是,作者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说,生命的成长,除了体量的增加之外,还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分形。分开的分,形状的形。

什么叫分形?简单说,就是一个东西的上一层结构,和下一层结构,会呈现出一种自相似性。也就是形状上看起来很像。比如,你从地图上观察一个小岛的海岸线,你会发现,它是弯弯曲曲的形状。假如你截取其中的一段,放大了再观察,会发现,还是形状差不多的弯弯曲曲。

再比如,雪花,你看起来是这个形状,你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一个更细微的局部,还是这个形状。再比如,道琼斯指数,假如只给你看一小段曲线,你根本看不出,它描绘的是过去1个小时,还是过去1年的变化。因为这个形状几乎一样。

这种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呈现出的自相似性,就叫做分形。

好,说到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果,那就是,事物不断生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分形结构。换句话说,从分形的角度看,一个事物生长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变大的过程,它也是一个不断分形的过程。比如,雪花的凝结,是在原来形状的基础上,不断地分形结晶,变成更大的雪花。树的生长,是在原来分支的基础上,再长出新的分支。人类血管的延伸,是在原来动脉的基础上,分形出形状类似的血管结构。总之,它们的生长,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分形。

那么,一个东西在经过不断地分形、生长、延伸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呢?变大?变多?远没有这么简单。真实情况是,这个东西,会升维。也就是,完成一次维度的提升。比如原来是一维的线,它的分形,可能会变成一个二维的面。

我知道,这个结论有点颠覆。线明明是一维的,它怎么可能变成二维呢?接下来,咱们就来完成这次验证。

事先说明,这个验证过程很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为了尽可能便于理解,咱们在这里,做一次简化版的推演。假如你现在方便,我强烈建议你打开文稿。我在里面放了一张图片。你只要看一眼,马上就能理解。

好,咱们正式开始。假设,有这么一条线。线段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和水平夹角为90度的凸起。乍一看,就像把大写的字母T倒立过来。这就是这条线的最初形状。现在,按照这个形状,咱们开始让这条线分形延伸。也就是,让它的每一段的中间位置,都长出一个90度夹角的凸起。经过第一次分形,你会发现,它的形状变成了,就像几个横七竖八的字母T,紧挨着摆在一起。假如继续分形下去,它会变成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线条。假如不停的分形下去,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这条线几乎铺满了一整个三角形。

你看,虽然这条线是一维的,但是,经过不断分形之后,它已经铺满了一个面。它有了面积。换句话说,通过不断地分形,这条线上升了一个维度,从一维的线变成了二维的面。

这条线在数学上,有个学名,叫科赫曲线。而且最初这个线条的夹角不同,它最终铺满这个空间的程度也不同。可能会介于铺满和不铺满之间。而这个分形的维度,也会介于1到2之间。这些分形可能是1.3维、1.5维,或者1.26维,等等。

我知道,这部分信息量有点大。它不光告诉我们,分形可以升维,而且还说了,维度不一定是整数,有可能还带着小数点。其实,这些结论你都不用仔细记。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是,分形,可以改变维度。假如它的分形,铺满了所在的空间,就像前面的科赫曲线一样,那么,这个东西的分形,就整整上升了1个维度。

带着这个结论,我们再来看人体。你会发现,从分形的角度看,我们的某些身体结构,确切地说,是身体里的血管结构,其实是四维的。

你看,首先,血管是一个分形结构。从主动脉,一直到毛细血管,每一层分叉的分形结构都是一样的。其次,这个分形结构布满了整个身体,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管道,为身体输送氧。

前面说过,任何布满所在空间的分形,它都会上升一个维度。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血管系统,也上升了一个维度。换句话说,尽管血管本身存在于三维空间。但是,它的分形维度,是四维的。这就是四,这个数字的由来。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在底层的逻辑层面,证实了四这个数字的合理性。假如把这个结论,和前面说的那些统计数据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确定,对地球上的任何生物而言,不管是已经发现的物种,还是没有发现的新物种,它们的代谢率,都跟体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在这个星球上,任何生命的规模,包括人类在内,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乍一听这个结论,你可能有点悲观。其实,完全没必要。首先,人类跟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会使用工具,我们能够通过技术来干预生命。换句话说,人类已经被自己的技术,拽离了进化原本的轨迹。其次,我们虽然不能掌控生命的规模,但是,我们可以掌控更大的事情啊。那就是,组织。人类可以通过连接彼此,创造出更大的组织,比如公司、城市、国家,等等。而这个东西的命运,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第三部分

那么,在组织这个层面,公司、城市、国家,它们的增长,又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呢?接下来,第三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套逻辑比较庞大,内容很多,很难一次讲完。为了尽可能说清楚,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2019年春节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流浪地球》。没看过也没关系,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未来有一天,太阳不行了,没法再为地球提供能量了。人类为了自救,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巨大的发动机,把整个地球,推离了太阳系,到宇宙中去寻找新家园。

但是,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故事本身,而是想做一次假设。假如当时还有一套方案,不是把整个地球推走,而是,建造一艘巨大的飞船,我们坐着飞船走。

请问,带着地球走,和坐着飞船走,到底选哪个?

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是坐飞船啊。因为飞船更好控制,功能更强大,技术更成熟。跟推动地球比起来,这个操作的风险要低得多。

当然,可能还有人说,不对。飞船能坐多少人?肯定有好多人走不了。还是应该推动地球,救尽可能多的人。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韦斯特,有没有看过《流浪地球》。但是,根据这本书里的观点,我敢说,他大概率上会支持流浪地球这套方案。

原因有三个。这三个原因,也是包括公司、城市、国家在内的一切组织,在增长中所遵循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原因是,组织越大,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就越高。简单说,规模越大,反而越节省资源。

比如,有人算过,城市的道路总长度、加油站数量,还有水电线路的总长度,都跟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按照这个关系,假如一个100万人的城市,需要50个加油站。那么,一个200万人的城市,大概只需要再增加30多个加油站就够了。

从这个角度看,把整个地球都带走,其实反而增加了公共资源的使用率,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这也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实现啊。比如,在飞船上,严格规定每个人的生活物资,这不是也可以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吗?但是,别忘了,一个组织要想持续发展,不能光靠节省,还得增加产出。这就要说到,选择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二个理由,规模越大,产出越高。

注意,这可不是简单的等比放大。而是,当规模增加,产出的效率会更快地提升。

比如,有人算过,一个城市的创新专利数,还有产能,跟人口的1.15次方成正比。也就是,当城市变大,它的产能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定要去大城市。你看,城市越大,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越高。同时,产能的提升也更快。简单说就是,产出更高,消耗更少。一来一去,人均利益肯定会增加。这就为什么,大城市的工资往往更高。

因此,回到最初的选择题,从产出的角度看,还是流浪地球方案胜出。因为规模越大,产能提升的越快。

但是,到这一步,还是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这个飞船可以造得非常大,甚至比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还大,飞船方案是不是就可以胜出了呢?很遗憾,还是没有。这就要说到,组织增长遵循的第三个规律,那就是,一个组织的越是具备多样性,它就越有活力。

什么叫多样性?简单说,就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保持独立思考,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瓶子中放一堆豆子,然后找来两伙人,让他们猜豆子的数量。

规则是,第一组人,要在观察之后,先互相商量一下,然后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而第二组人,不许商量,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感受,猜一个数,最后再取平均值。结果发现,第二组,也就是大家各自猜测的组,要准确得多。

换句话说,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保持独立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假如采取飞船计划,那么为了让大家适应飞船上的生活,为了确保秩序稳定,大概率上,要给所有人开展一次军事化的培训。让大家都严格遵循统一的行为规范。这么一来,这个群体的多样性,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洗掉了。因此,从多样性的角度看,还是流浪地球计划胜出。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一个组织真正的优势,不是规模大,而是,规模复杂。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一个组织的成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答案很明确。不管是对个人、公司,还是城市来说,大,只是一个基础,它不是真正的厉害。能够包容万物,能够有多样性的大,才是真的了不起。


总结

再强调一遍,这本书的内容,远比今天的解读丰富。假如原书的难度系数是80,那么今天的解读,系数大概是30。假如你有勇气,我还是建议你去挑战一下原书。相信我,这个时间值得花。

撰稿:李南南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资料来源:得到APP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