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低碳经济逐渐取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图)

时间:2022-07-22 11:02:06来源:网络整理

出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逐渐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图片/中国经济

文丨记者刘畅张乐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观察和实证,人们逐渐得出了全球变暖的结论,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碳排放问题也成为很多国家非常关心的话题,甚至成为大国博弈的选项。

1970年代后期,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监管机制,部分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原材料加工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越来越重视节能。自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出现峰值和下降趋势,世界人均能源相关碳排放量波动并缓慢下降。然而,本世纪初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加速。尽管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仍处于下降阶段,但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碳排放量的增长导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缓慢。

碳排放规模的演变反映了各经济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对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出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逐渐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碳减排的“他山之石”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在建立新一轮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监管机制,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寻求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相应的低碳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英国、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推动国家低碳转型,英国和美国也在积极创新和探索低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并逐步建立相关法律,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未来的碳经济技术。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早在 1988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就成立了。对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的影响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IPCC 于 1990 年发布的第一份评估报告确认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的科学依据,并导致联合国大会决定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于 1994 年 3 月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于 1995 年发表,并提交给 UNFCCC 第二次缔约方大会,为公约京都议定书会议的谈判做出了贡献。

《京都议定书》是 1997 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一项国际公约,是第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制度框架。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在 2008-2012 年期间为二氧化碳排放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总计比 1990 年的水平低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第一阶段承诺到期后,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共同讨论了《京都协定》 后续计划,2012-2020年全球减排协议。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秉持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处理强制性排放问题发达国家的减排和发展中国家的自愿缓解行动。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技术等重要问题作出进一步安排并达成共识。

由于欧盟早就认识到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欧盟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行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前。从排放指标的制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低碳项目的推广等方面,欧盟推出了全方位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不断提高成员国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2006年,欧盟公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重申到2020年将能源消耗总量降低20%;努力实现欧盟2020年和2050年减排战略目标; 2008年欧盟峰会通过了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加大了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扩大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确定了各成员国的排放线,制定并实施了责任分担机制。该计划是欧洲气候和能源政策的里程碑,是世界通过气候和能源一体化政策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基础。对增加就业、促进研发和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2008年经济危机后,欧洲国家将实现低碳转型作为实现本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 201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50年能源路线图》,这是实现欧盟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95%目标的具体路径。

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承诺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2008年正式通过并生效了《气候变化法案》。长期减排目标,并确定了“碳预算”未来五年,建立相关实施机制。该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家,开创了应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式,标志着英国的能源转型正式进入进入低碳阶段。

自该法案通过以来的 10 年里,英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已经开始见效。 2018 年,英国的碳排放量为 3.64 亿吨,比 2008 年下降了 30%。人均排放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为 3.51 亿吨,占英国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89.5%。与减排速度较快的工业和电力行业相比,交通、农业、建筑等行业由于技术因素的影响,减排率并不显着。 2019年6月,英国政府在《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2019年《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2050年目标修正案)法令草案》。该修正案于当月在议会通过。该法令的核心修订是将原定的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至至少100%的目标,也称为净零碳排放目标。因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净零排放法案的主要经济体。

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缔结到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美国政府一直拒绝承担任何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导致美国成为唯一未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与联邦政府的消极对待相比,美国许多州更积极地制定法律和制定计划,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因此,美国在气候政策领域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相对于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知名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行动迟缓。在美国更为活跃,甚至州和市政府也参与其中。气候变化诉讼。面对布什政府强制减排措施不可取的立场,2001年至2008年,美国国会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断进行立法尝试,打破了气候变化制定的僵局。美国的政策。

与前任布什总统不同,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提出了许多兼顾气候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理念。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能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奥巴马政府打出清洁能源合作牌,提出尽快确立美国在新能源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在其推动下,众议院在 2009 年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即旨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美国减少对海外石油、应对全球变暖、提高能源效率、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计划,这些已成为美国碳减排的核心政策。一段时间。 2009 年 7 月上旬,时任总统奥巴马在 G8 峰会上敦促就气候变化发表声明,并确立了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他访华,推动中美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同年7月底,他将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作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 2014 年,美国联邦政府启动了“清洁能源计划”,确立了到 2030 年将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 30% 的目标。现有和新建燃煤电厂的排放量将减少。限制。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目录,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7年达到峰值55亿吨,随后大幅下降。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引领了美国达到顶峰后的快速去峰过程。

中国的碳减排实施路径

2005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首次超过美国并保持长期增长势头,2014-2016年仅略有下降。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4.是1990年的8倍。根据荣鼎咨询的报告,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5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占 27%、11% 和 6.@ >6%。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其中,由于西方消费的很多东西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因此相关的碳排放量也被纳入了中国的碳排放记录。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与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进入出口和城镇化带动的快速发展轨道。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庞大的人口,导致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0%,这样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排放。过去,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煤炭开采加工、燃煤发电、原油钻探加工和提炼等高碳产业的发展。山西是中国的煤炭大省,煤炭相关 GDP 占其 GDP 的 50%-60%。高碳产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气候变化这一重要问题,从而逐步推动国内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追求低碳发展的步伐慢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提出中国在五年内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2011年提出五年内降低碳排放强度17%的政策目标;天津、重庆、上海、湖北等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 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等五项事项实行备案管理。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少、个别项目缺乏标准化等问题,开始组织修订该办法。

2013年至2015年,国家分三批发布了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为不同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提供了依据。 2014年12月10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是碳市场建设前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框架性文件。

2016年1月19日,《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工作的通知》发布,明确全国碳市场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非黑色金属、纸张、电力和航空。行业 18 个子行业确定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的工作流程。 2016年5月13日,《关于进一步规范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企业名录报送工作的通知》将试点行业覆盖范围扩大至8大行业32个细分行业。目前,国家层面已完成2013-2019年8大行业32家子行业试点企业碳排放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全国碳市场以试点为主,2017年底开始筹建。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提出以发电产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期、模拟运营期、深化完善。全国碳市场将分三个阶段建设。方案对发电行业参与主体、制度建设、配额管理、支持体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0年12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发电产业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此次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实现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全覆盖。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确定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碳排放管理办法》排放权交易(试行)》,下发配套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从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首个履约周期将正式启动。 2225家发电企业将获得碳排放配额。 2021年2月26日至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上海调研碳市场建设,并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进入最关键阶段,要确保在今年6月底前开通网上交易。 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验证印发指南(试行)》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着各项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明确了发电行业首次配额审批和结算的截止日期。

随着人们对绿色低碳理念的日益重视,碳减排体系的内容逐渐丰富,覆盖面也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碳减排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尚待完善,在原子能、水电等重要碳减排领域还缺乏专门立法。二是碳减排工作主要采取政府控制措施,如制定碳排放绩效标准、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定等,管理成本高,难以激励企业减排。三是政策体系缺乏协调。由于严格的碳减排往往会降低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不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如河北钢铁企业大气污染、山西苯胺泄漏等事件;碳减排工作涉及很多课题。容易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四是碳交易市场不成熟,价格发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结合国内外碳减排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减排政策工具,如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目前,我国将碳交易作为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碳税尚未纳入国家碳减排措施。碳交易适合排放点集中、易于监管的企业。对于很多排放量小或监管困难的企业来说,碳税可以弥补碳交易的不足。二是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与能源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以电力行业为例,由于电力生产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和我国电价调控,碳排放交易、碳税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垄断电力企业的监管作用有限。三是完善能源和碳减排相关法案,以系统、全面的碳减排政策体系,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四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研发,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2019年我国火电煤耗为306.@>7G/kwh,发达国家火电煤耗为270G/kwh。技术进步还有10%~20%的提升空间。五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重点行业节能降耗。信息产业、智能产业、5G、互联网、医疗交通共享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引导,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电力、石化、有色金属将继续下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