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香樟推文】化工行业碳排放特点及核算方法

时间:2022-04-23 14:49:58来源:网络整理

1

碳中和背景下的化学工业

碳中和无疑是近期资本市场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事实上,我国碳减排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大丰”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和”也不是一日之寒。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量化目标。从强度目标到总量目标,从峰值到净零,减排目标的演进更高的难度见证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长期持续投入。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总书记提出,我国要争取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肩负大国责任、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气候的庄严承诺。治理,也深刻影响着国内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逻辑。碳中和对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好处简单易懂,但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却难以概括,尤其是化工行业,这是传统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一轮供给侧改革,“改革”的对象是谁?尤其,内蒙古近日宣布,“十四五”期间除部分豁免项目外,不再批准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化工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未来的担忧。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碳排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工艺排放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减排的龙头企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主动权。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化工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未来的担忧。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碳排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工艺排放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减排的龙头企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主动权。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化工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未来的担忧。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碳排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工艺排放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减排的龙头企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主动权。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工艺排放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减排的龙头企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主动权。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工艺排放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减排的龙头企业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主动权。

2

化学碳排放特征及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100亿吨,化工行业(石油加工和焦化工业及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的碳排放量不到5亿吨,远低于电力、钢铁、水泥等排放。也就是说,化工行业并不是总量中首当其冲的行业。但从强度上看,化工行业单位收入碳排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并且由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面临分化压力,

2.1

总排放量有限

首先,从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来看,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342亿吨,我国排放量达到98亿吨。我国碳排放占比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排放量增速已达到拐点。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承担了全球碳排放的转移。过去十年,全球碳排放复合增长率1.4%,而国内增长率2.5%,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排放量占全球近30%,并成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的壮举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碳排放问题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发展权问题上争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主动达峰净零、把握气候治理主动权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显而易见。碳排放问题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发展权之争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主动达峰净零、把握气候治理主动权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显而易见。碳排放问题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发展权之争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主动达峰净零、把握气候治理主动权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显而易见。

碳排放产生的机制可大致分为两类:能源相关排放和工业过程排放。前者更容易理解,主要是指化石能源直接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根据核算边界,还包括购买的电力和热量的排放;后者与能源消耗无关,而是特定化学反应的排放。如水泥、玻璃生产过程中石灰石分解消散、金属冶炼、合成气转化制氢等原料油的氢碳比,其中水泥生产过程排放约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75%。过程排放。

所以从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来看,煤炭占75%的份额,其次是石油、工艺排放和天然气。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仅占58%,表明煤炭的单位排放强度也高于一次能源的平均水平。我国“富煤、少油、少气”的资源状况和煤炭的高单位排放,导致煤炭下游产业成为我国减碳工作的重点。

基于学术界高度权威的CEADS数据库,我们分析了国内子行业的排放结构。原始数据包括47个国民经济行业、17个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和1个过程排放。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工艺排放,CEADS数据库仅考虑与水泥生产相关的排放,而化石能源投入转化的工艺排放主要包含在能源相关排放中。从产生碳排放的终端行业来看,2017年我国工业部门(不包括电力和热力部门)的碳排放量为36.7亿吨,占排放总量的39%,仅次于发电量的第二大。以及除热能行业之外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进一步在工业领域,化工行业(石油加工和焦化+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的碳排放量约为4亿吨,仅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0.2% ,占国内总排放量的4%。工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非金属矿产和黑色金属的冶炼,直接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78%和国内碳排放的30%。仅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0.2%,占国内总排放量的4%。工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非金属矿产和黑色金属的冶炼,直接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78%和国内碳排放的30%。仅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0.2%,占国内总排放量的4%。工业领域碳排放主要来自非金属矿和黑色金属冶炼,直接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78%和国内碳排放的30%。

氢氧气积碳清除机_羟基所连碳上有氢_原料油的氢碳比

同时,考虑到碳排放的能源结构和下游消费,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力军。其能源消耗的73%用于电力和钢铁,化工消耗仅占8%。化工在原油和天然气下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49%和10%。因此,从国家层面的排放总量和占比来看,化工行业的排放贡献非常有限。

2.2

出色的排放强度

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化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贡献不大,但在区域层面,由于区域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仍面临分化压力。特别是煤炭大省内蒙古,今年2月未能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被国家发改委批评。根据部分省市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行业及其细分化工行业的收入和能源消耗,我们简单计算了每万元收入对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使用煤、原油、和各省市天然气消费量,计算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建立能源消费数据到碳排放量的换算。根据最新公布的各省(区、市)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指标,我们选取​​了表现最差的3个省市(内蒙古、宁夏、辽宁)和3个省市最棒的表演。城市(北京,河北,甘肃),并与全国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首先,从行业单位排放量来看,化工行业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次,就地区差异而言,对于万元能耗表现较差的省市,单位收入的碳排放成本也明显偏高。因此,从排放强度来看,化工行业在减排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2.3

化工产品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总体而言,化工行业的排放具有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的特点。由于化工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因此了解产生碳排放的核心流程以识别未来的风险和机遇非常重要。那么第一步就是明确化工行业碳排放的来源和核算方法。我国碳排放清单的建立是基于求和算法而不是在线监测,这与IPCC的国际标准是一致的。根据我国官方碳排放核算指引,化工生产中碳排放的来源可细分为五个方面,即燃料燃烧排放、废气火炬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O2 回收利用和净购买。电力和热力暗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将燃料燃烧的排放和净购电热的隐性排放归类为公用事业排放,将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分开,不考虑废气火炬燃烧的排放和排放量。二氧化碳回收(合成尿素消耗除外)。

2.3.1

公用事业排放

化工企业的公共工程排放主要是能源相关排放。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可以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同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不同。电属于二次能源,但由于发电过程中仍需要电厂燃烧燃料,因此在核算准则中,电也有碳排放系数。兆瓦时计算。通常,我们将燃料燃烧排放、电/热隐含碳排放和火炬燃烧排放称为公用事业排放。在本文中,我们专注于计算燃料燃烧和电/热隐含碳排放。

2.3.2

氢氧气积碳清除机_原料油的氢碳比_羟基所连碳上有氢

工业过程排放

过程碳排放测量基于材料质量守恒原则。IPCC发布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假设过程排放中损失的C元素全部转化为CO2排放,原材料和产品(包括二次产品)碳含量的差异即为生产过程中的CO2过程排放本产品的。过程排放和公用事业排放共同构成了化学生产中的所有碳排放。

另外,由于以海外油气路线为主,技术成熟,有完整的工艺排放数据,可以直接使用IPCC和欧盟公布的油气路线排放因子直接计算。对于我国重要的煤化工路线,我们将补充更详细的碳排放计算流程。

3

典型化工产品碳排放测量

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几种重要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量进行更详细的计算,以梳理主要化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环境成本高的化工产品。前期《炼化一体化正在瓦解,油气化工未来谁能赢?报告中,我们从碳原子经济的角度对比了油气的三种能源化工路线。这里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成本后进一步分析了每条路线的碳排放强度和经济性,三种路径主要在C1和C2领域竞争;C3主要是丙烯,与C2乙烯类似,没有不再单独列出。对于碳排放的两大核心来源,未来能源相关排放可以通过电力替代实现大幅降低甚至零排放,但由于反应机理和转化效率等因素,工艺排放各有千秋。碳氢化合物转化产生的碳排放是能源和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

3.1

如何理解能源化工过程排放

由于煤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氢与碳的摩尔比仅为0.2~1左右。需要牺牲一部分碳来代替其他原料中的氢,碳的转化率是油气无法比拟的。从具体的反应过程来看,煤通过煤气化过程转化为煤气,然后进行后续的制备任务。在理想的水煤气生产反应中,一份 C 和水生成一份 CO 和氢气。但该反应过程为强吸热反应,在实际煤气化过程中并不单独存在,必须与另一个碳氧化放热反应相结合,为该过程供热。这些放热反应消耗 C 而不会从水分子中置换等比例的氢,导致最终产品的碳氢比大于 1,甚至产生一些 CO2。另外,以重要的化工中间产品甲醇为例,其原料碳氢比低至0.5,氢气的消耗量明显大于CO。因此,在煤气化过程后经常加入变换反应来调节CO和氢气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一部分CO和水分子,生成了一部分氢气和CO2。这些煤化工路线中 CO2 工艺排放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油的氢碳比为1.6-2,天然气的氢碳比在2以上,氢含量明显高于煤炭。以天然气C1化工为例,由于甲烷本身的氢碳比达到4,从核心反应方程式来看,蒸汽重整第一步产生的H2与CO与合成气的比例为高达3倍,远大于煤炭。1 倍于化工路线,因此下游产品的工艺排放会相对较低。蒸汽重整第一步产生的H2与CO与合成气的比值高达3倍,远大于煤。1 倍于化工路线,因此下游产品的工艺排放会相对较低。蒸汽重整第一步产生的H2与CO与合成气的比值高达3倍,远大于煤。1 倍于化工路线,因此下游产品的工艺排放会相对较低。

3.2

C1产业链

对于C1产业链,我们列出了甲醇、合成氨及相应的下游短流程产品。

3.2.1

原料油的氢碳比_氢氧气积碳清除机_羟基所连碳上有氢

甲醇

煤制甲醇主要由煤气化和甲醇生产两个过程组成。每次甲醇合成大致需要 1 份 CO 和 2 份 H2,即氢碳比为 2。比例分别低于 1 和 0.5,因此必须通过转化过程补充氢气。可以看出,如果将粗气中的碳氢比调整为变换气中1份CO和2份H2,无论是水煤浆还是煤粉气化,都会产生1.5-1.@ >6 份的 CO2 排放量,我们用 1 份甲醇简化 1.55 份的 CO2 排放量计算,即

燃烧排放主要来自提供蒸汽的燃煤工业锅炉、提供电力的燃煤电站锅炉和火炬排放。国内某22.4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年燃料煤消耗量为11.0@>44万吨。以排放系数1.9003吨CO2/吨煤计算,其燃料燃烧单位排放量约为1.65吨CO2/吨甲醇。动力部分,按0.21MWh/吨甲醇计算,每吨甲醇的CO2排放量为0.13吨CO2/吨甲醇。煤制甲醇的碳排放量约为1.78吨/吨甲醇,煤制甲醇的CO2总排放量约为3.91吨/吨甲醇。

气头路线工艺排放可参考IPCC公布的排放因子0.67吨CO2/吨甲醇,加上公用工程排放0.92吨CO2/吨相关环评项目数据(以天然气为燃料),气头路线甲醇总排放量1.59吨CO2/吨。

3.2.2

合成氨需要清洁的 1:3 氮氢混合物进行合成。在煤化工合成氨路线中,氢气来自煤的气化过程,经过转化过程和各种提纯方法得到,而氮气可以直接液化并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氨不含碳,副产的含碳粉煤灰是成品中的主要含碳材料。

就工艺排放而言,每份氨消耗1.5份H2,假设每份H2由1份CO2通过气体变换反应排放,即每份合成氨产生< @1.5份CO2,则每吨氨的CO2排放量为3.88吨,是理想的理论排放值。根据文献中年产50万吨合成氨项目的工艺数据计算和质量守恒计算,每吨氨的单位工艺排放为4.22吨CO2,相当于每个合成氨产生 1.6 份 CO2,略大于理论值。就公共工程碳排放而言,本项目燃料煤年消耗量为4< @4.9万吨,其含碳量由11.0@>570GJ/吨的低热值和26.18×10-3吨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决定/GJ可以得到0.5126吨C/吨燃料煤,碳氧化率为93%,则CO2总排放量为78.48万吨,即单次燃料燃烧排放一吨合成氨是1.57吨二氧化碳。该项目年购电21.70,000MWh,计算每吨合成氨的电力隐含排放量0.26吨CO2。热力部分,本企业蒸汽来源于燃料燃烧,故不单独计算。根据实际工程数据,煤基合成氨的单位碳排放量约为<

除煤炭原料外,天然气也是合成氨的重要路线之一。IPCC 给出的天然气制氨过程排放为2.10 吨二氧化碳/吨氨。相当于每份合成氨 0.81 份 CO2。根据相关数据,我们测算出公共工程的排放量为1.0 ton CO2/ton 氨水,总排放量为3.10 ton CO2/ton 氨水。气头合成氨的碳排放优势明显。

3.2.3

尿素

大多数合成氨企业通过回收CO2生产尿素。每份尿素将消耗2份氨气和1份CO2,从气头合成氨的过程中会产生0.81×2份CO2。扣除1份CO2的消耗,气头尿素的实际碳排放量仅为[email protected]吨CO2/吨尿素。公共工程的碳排放应同时考虑氨合成工艺和尿素工艺。气头路线公用工程排放量1.06吨CO2/吨尿素,气头路线尿素总排放量约为1.52吨CO2/吨尿素。同样,煤头的尿素总排放量约为3.00 吨CO2/吨尿素。

3.2.4

醋酸

甲醇羰基化生产的醋酸也是甲醇的重要下游产品。世界上40%的醋酸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每生产一个醋酸消耗1份甲醇和1份CO。同时,甲醇羰基化过程中公用工程的碳排放量约为<@ 0.36 吨 CO2/吨醋酸。煤头和煤气头甲醇路线下单位质量乙酸的总排放量约为2.45和1.21吨CO2/吨乙酸。

3.2.5

二甲酸甲酰胺 (DMF)

二甲胺羰基化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制备DMF原子的路线(不产生水等副产物),也是国外常用的合成方法。该工艺需要1份二甲胺和1份CO生成1份DMF,甲醇氨化反应可制取二甲胺,即每份DMF消耗2份甲醇和1份氨。二甲胺。结合煤化工路线中产生 CO2 的氨气(1.6 份 CO2) 和甲醇(1.55×2 份)的 CO2 份数,各 CO2 份数部分制备的DMF将排放4.7份CO2,即其工艺排放量为2.85吨CO2/吨DMF。在公共工程方面,我们以年产10万吨DMF项目的公用工程消耗量计算,以甲醇和氨为原料制备二甲胺。每吨DMF耗汽9吨,电耗600kWh。此外,还增加了煤制甲醇和氨气工艺。煤化工原料路线公用工程总碳排放量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的制备过程。类似地,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以甲醇和氨为原料制备二甲胺。每吨DMF耗汽9吨,电耗600kWh。此外,还增加了煤制甲醇和氨气工艺。煤化工原料路线公用工程总碳排放量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的制备过程。类似地,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以甲醇和氨为原料制备二甲胺。每吨DMF耗汽9吨,电耗600kWh。此外,还增加了煤制甲醇和氨气工艺。煤化工原料路线公用工程总碳排放量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的制备过程。类似地,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增加了煤制甲醇和氨气工艺。煤化工原料路线公用工程总碳排放量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的制备过程。类似地,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增加了煤制甲醇和氨气工艺。煤化工原料路线公用工程总碳排放量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的制备过程。类似地,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计算气头的总单位。碳排放量为 5.56 吨 CO2/吨 DMF。

3.3

C2产业链

C2产业链主要包括乙烯、乙二醇和PVC。

3.3.1

乙烯基塑料

烯烃是甲醇的重要下游产品,生产路线主要有煤(甲醇)、石脑油和乙烷裂解、丙烷脱氢三大生产路线。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煤头 MTO 和石脑油、乙烷裂解路径。MTO单位甲醇消耗量约为2.8,吨煤制甲醇工艺CO2排放量2.13吨,吨乙烯工艺排放量5.97吨二氧化碳/吨乙烯。每吨丙烯和乙烯的碳排放量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开滦集团60万吨煤烯烃项目(含煤气化工艺)和宝丰宁夏三期公用工程消耗量计算,煤制烯烃公用工程吨排放量为4.06吨。烯烃总排放量为 1<

根据IPCC,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工艺排放1.73吨CO2/吨乙烯,乙烷裂解工艺排放0.95吨CO2/吨乙烯。排放量为0.94吨CO2/吨乙烯,因此油头和气头裂解路径产生的乙烯总排放量分别为2.67和1.89吨CO2 /吨乙烯,分别。天然气中5%-10%的乙烷是气头乙烯裂解的主要原料。我国乙烷裂解占乙烯产量的比重并不大。2019年仅占乙烯总产能的2.4%。油头和煤头容量分别为 73.1% 和 24.5%。

3.3.2

乙二醇

羟基所连碳上有氢_氢氧气积碳清除机_原料油的氢碳比

煤制乙二醇路线是草酸盐法生产乙二醇,甲醇是中间产品。由于草酸二甲酯的最终氢化会产生两种甲醇,因此甲醇生产所隐含的 CO2 排放未计算在内。根据草酸盐法的两步反应公式,1份乙二醇需要消耗4份氢气,相当于煤化学变换反应排放4份CO2,那么煤下乙二醇工艺排放原料为2.@ >84 吨 CO2/吨乙二醇。

在公用事业排放方面,以甲醇为原料草酸酯路线生产乙二醇的低压蒸汽消耗量为5.2吨/吨乙二醇,按低压蒸汽换算计算因子0.1kgce/kg,每吨乙二醇动力煤的碳排放量为1.44吨CO2/吨乙二醇。每吨用电量为692KWh,即每吨乙二醇排放0.42吨CO2。那么煤制乙二醇公用事业的CO2排放量约为1.86吨,煤制乙二醇的CO2总排放量为4.70吨/吨乙二醇。

从油气制备乙二醇的路线中原料油的氢碳比,一般以乙烯为原料,通过乙烯氧化制得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水合合成乙二醇。其工艺排放仍以乙烯生产为主。根据 IPCC 的乙烯排放因子,油头、气头乙二醇工艺排放量分别为 0.97 和 0.53 吨 CO2/吨乙二醇,而公用工程排放量为 1.31 吨 CO2/吨乙二醇,因此油头和天然气头的乙二醇总排放量分别为 2.28 和 1.84 吨 CO2/吨乙二醇。

3.3.3

聚氯乙烯 (PVC)

PVC的制备路线主要有煤头电石法和乙烯法。在电石法中,在制备石油焦、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和用碳还原CaO这三个过程中都会产生CO2。电石法碳排放量2.23吨CO2/吨PVC,公用工程碳排放量5.14吨CO2/吨PVC,总排放量5. @7.4 吨二氧化碳/吨 PVC。乙烯法又可分为煤制乙烯法和油气裂解乙烯法,它们的碳排放差异主要来自乙烯的制备过程。

3.4

如何理解能源化工产品的排放压力

不可否认,虽然化工行业在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不高,但中游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仍然比较突出。从单位收入排放量来看,主要能源和化工产品的排放强度基本高于宏观数据显示的化工行业平均排放水平。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排放统计和计量工作大多与能源消耗相关,而工艺排放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化工等流程长、产品类别极其复杂的行业。完美覆盖。但是,从能源化工产品全过程的排放来看,过程排放往往可以达到50%以上。而且,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逐步推进,能源相关排放量将大大减少,因此工艺排放将是决定产品碳排放压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从客观上看,煤化工由于煤本身的碳氢成分,自然会带来比油气路径更高的工艺排放,也因为步骤更多、工序更长,相应的能源也会更高。相关的排放。我们以往的报道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和持续的技术投入,煤化工在C1、C2领域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但如果考虑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可能会改变路径竞争力的格局。例如,煤基烯烃全过程CO2排放总量达到10吨CO2/吨烯烃,其中工艺排放达到6吨CO2/吨烯烃。按照目前欧盟40欧元/吨CO2的计算,碳排放成本将达到2800元。/吨,占产品单价的30%以上。即使只考虑工艺排放,排放成本也占近20%;煤头尿素全过程的碳排放成本甚至可以达到产品价格的55%。由此看来,煤化工行业似乎有自己的高排放“原罪”,因为原料的“缺陷”,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早期煤化工龙头明显下跌的原因。那么煤化工是不是开头提到的“改革”对象呢?我们认为,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绝不是一枪毙命。

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C1产品在中国主要是自给自足。其中,合成氨和尿素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已经恢复到平衡甚至收紧的状态;C2产品核心烯烃的进口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原料供应安全需要自身牢牢控制,煤头工艺更具战略意义。而且,最近总书记提出,在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污染减排和碳减排、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正常生活的关系”。人民的”。我们认为,政策推进是坚定而灵活的,不是一刀切的。而且,即使供给被压缩,先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

二是煤头工艺固有的“缺陷”无法改变,但我们认为龙头企业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即便过去没有“碳中和”框架,龙头企业实际上也在不断建设自身的降耗减排能力基础和产业布局。在大丰和中和政策的压力下,他们也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技术上看,能源化工产品过程排放问题实际上是碳原子利用率,即原料利用率和转化率的问题;虽然从反应机理上很难扭转短期的逆转,通过提高合成气等材料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碳原子损失,这些都来自公司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对化学合成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在我们之前的《华录恒升系列报告二:从公司成本竞争力看未来发展潜力》中已经深入分析。

实现了不减负荷的复炉,实现了装置的高负荷长期运行,提高了三平台互联后合成气的利用率。另一个例子是具有突出过程排放强度的煤制烯烃领域。去年4月,宝丰能源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氢1.6亿标准平方米太阳能水电解项目,用于耦合煤化工用氢需求,减少工艺排放. 公共工程的措施更加明显。龙头企业不断挖掘蒸汽梯级利用潜力。我们在环评计算中还发现宝丰煤制甲醇使用蒸汽,公用工程吨甲醇CO2排放量仅为0.23吨,低于1.78吨的行业水平。如果蒸汽来自副产品,实际排放量可能会更低。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的布局,本质上与产业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类似于近几年一些氮肥大省开始出台政策,要求退出固定床。不过,华录自上市以来,一直在积极开展水煤浆固定床的替代品。从微观上看,领导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基于当前的政策,而是提前有意识地规划好的。总而言之,尽管市场更倾向于将2060年的碳中和情景直接推迟到现在,并“准确识别”具有潜在风险的行业,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非线性变化的过程。但我们认为,即使技术变革和路径选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龙头企业仍是短、中、长期最具活力和发展权的群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包括图片或视频)为自媒体平台“网易”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